西安城市战略的五大迷局:
国家崛起,必以城市崛起为先导。中国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与此同时,是国内数百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归根到底,城市的兴盛,最终还是落脚在产业的基础上。
为什么同时起步的特区中,深圳和珠海差距如此强烈?为什么经济实力强大的苏州,在金融活力方面,反不如经济不发达的甘肃省会兰州?
不同的产业选择,导致最终的城市格局迥异。现实很骨感。一个城市到底适合什么产业,还有很多先决条件,并非所有城市都合适高大上。积数十座城市之教训,城市选择产业需考量五大条件。
全球,国家与经济圈的三重定位,对于所有城市都是一种制约,尤其是很多城市喜欢搞跨越式发展,不愿意脚踏实地,老想投机,搞奇迹。穷而美,没有人来,消费不足。很多人都忽视了波特在国家竞争战略理论中讲到的本土需求因素。启示是,穷而美的地方,光靠美丽事业容易成为空中楼阁,适度工业补课,只要在生态压力范围内即可。
中国城市类型繁多,战略体系复杂多元。其中,有三大类型的城市,容易出现战略误区。分别是旅游名城,资源型城市,以及重工业城市。
与一般人印象中不同的是,那些经济比较发达的旅游城市,比那些因为贫穷的旅游城市,其文旅收入占比更高。以舟山与铜仁为例。舟山年旅游收入为.62亿元,GDP为.51亿元,铜仁旅游收入.30亿元,GDP.97亿元为,舟山经济总量大,旅游收入与GDP的比重还是高于铜仁。舟山人均GDP达到元,而铜仁为元,差别巨大。
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误区也不少,最典型的是,都想做文化产业。其实鲁尔等发达国家的传统资源城市转型,有两个隐秘的前提,一是,这些城市转型前已是发达国家主流城市,资本雄厚,衍生产业和文化产业都有很好的基础。欧美处于强势地位,做文化旅游产业有根基,有市场。二是,它们的转型持续了数十年才最后成功。
国内很多资源型城市转型,其实不合适学鲁尔。国内资源型城市,多数是穷人城市。国富民穷且贫富分化严重,普遍消费市场不足。北京可以把首钢老厂区和工厂做成文化产业基地,但是很多穷地方的资源城市,做了多年的文创产业不见效果。总体经济实力跟不上。山西、东北、陕西这些地方的资源型城市文化产业做不起来,根源就在于此。
只要资源没枯竭,就继续做资源,有煤炭,有石油,难道不开采?亏损则需国家担责。鲁尔区、日本北九州转型,国家都曾补贴。
继续发展资源产业的同时,唯一的问题其实就是产业接续和衍生产业的问题。最好的选择,是上下游以相关产业。还是工业。文旅是辅助产业,不能主业。
值得肯定的是浙江玉环和广东佛山。这2个地方的发展模式可谓三体一式:坚固厚实的实体经济、强盛丰茂的本土经济、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内生式发展。一直以来,浙江玉环,广东佛山坚守制造业,第二产业比重维持在60%左右。玉环,佛山制造成为玉环市和佛山市最响亮的名片。浙江玉环市确立了阀门,家具,机床,汽配等几大支柱产业,广东佛山市确立了家电、陶瓷等几大支柱产业,积数十年之功,逐步成为全国最著名的制造业重镇。近几年整体实力强势崛起,人均GDP远超上海。
玉环,佛山的启示是,坚守制造,坚守传统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一样可以有未来。守正出奇,对于多数城市来说,是必须遵循的铁律,没有奇迹,只有积淀。
权力坐标
中国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市场与权力,交替决定资源配置。
中国城市的公共资源安排,是按照政治地位排队。在这种体系中,直辖市处于第一梯队、省会处于第二梯队,计划单列市处于第三梯队,其它常委兼任书记的地级市属第四梯队,一般城市处于第五梯队。县级市处于第六梯队。镇处于第七梯队。
在国内,也存在一个产业梯度,最高端的产业,还是落地在中心城市,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科技园、深圳高新产业园等。无锡难缨其锋。无锡过度依赖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甚至借太湖蓝藻事件,驱赶了不少传统制造企业,一心去搞高大上,最后光伏产业不保,传统产业不振,两头落空,忽视巨大存量,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非常致命的。
相对新兴产业,中国的传统产业存量巨大。相对服务业,中国的制造业存量巨大。对于多数城市来说,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比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重要;传统产业的更新,比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更重要。
顺应发展阶段衡量时间坐标
人生有年轮,城市有节奏。尊重发展阶段,对于城市产业战略来说也至关重要。
很多地方认为,第三产业占比不高意味着城市不发达。事实上,到底哪种产业为主,要受到城市发展阶段的制约。一度风靡的“服务业突围”,导致了部分城市的战略失误。
在国家层面,部分人开始滋生了以世界工厂为耻的情绪,过去十年,中国出现产业空心化的倾向,实体经济遭遇重创,直到年才重新转头,推出中国制造业计划。
美国经历多次危机仍屹立不倒,虽然美国是全球第一服务业大国,但它的制造业同样发达,甚至还是第一农业大国。合理的产业结构,使美国具备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和调整能力。
英国巅峰期制造业占全球工业国家的比重约在45%。美国巅峰期占西方世界的53%。中国目前仅占全球20%,且大而不强,远未至顶峰。
从发展阶段判断,中国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制造业仍是定鼎重器。这也决定了国内多数城市,将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正面案例是,武汉等城市最近几年坚持制造业,夯实了产业基础,奠定了未来长久发展的根基。十几年前,武汉曾实行“两通起飞”的战略,欲以服务业为主导,结果证明走了弯路。后来武汉重新调整了战略,推行工业倍增计划,收效甚大。目前武汉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去年武汉的制造业占比40%左右,服务业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未来十年甚至更久,其产业还会持续。武汉服务业的占比,可能不适合像北京近80%这么高,也许60%就很合适,这是不可跳跃的一个发展阶段。
先实现制造业的崛起,再成为服务业中心,最终实现全面崛起。武汉的产业战略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长沙、成都、南昌、合肥等城市其实也走了一条类似的路,最近几年,中南区域发展速度称雄全国,选择老老实实搞实体经济,居功至伟。
存量与增量之争:守正与出奇
很多地方视传统产业为畏途。都将高新产业列为未来发展重点。欲以新兴产业破局。但是,如果各地都以新兴产业为突围之路,新兴产业的竞争很快将从蓝海变为红海。
此外,新兴产业的崛起需要时间,而期间,地方政府如何支撑既有的格局,等到新兴产业开花结果?
在全球、国家和经济圈中的三重定位,
高端产业,遍地开花。几乎所有的城市,在规划产业时,都恨不得以高新产业为主导。视低端产业为落后产能。但事实上,主导产业的层级,还需要从其所处的区域分工与定位考量。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注定了多数城市要以大众产业,或者说中端产业为主,高端产业只能落地在部分先发城市。中国若失去大众制造的优势,将受到两面夹击。在高端领域,受到欧美的阻击,在低端领域,被印度和越南等国蚕食。
同时,在国内也存在一个产业梯度。随着中国广阔内陆产业转移的完成,中国将形成一个U形曲线产业结构,东部沿海地区将成为研发和高端的产业核心区,以及最终产品的销售中心,而加工制造这个U形曲线的底端集中于中西部。
以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业将出现三大集团,一是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国家高精尖制造业,总量少,但是技术处于最顶尖行列。这些城市也不以制造业为主流。二是以长三角的无锡苏州,珠三角的佛山东莞为代表的大众制造业的中心,其技术先进,基础雄厚,在制造业体系中处于节点位置。三是当下承接产业转移最集中的大陆腹地城市。
就国家内部而言,多数城市,也将注定以中端产业为主导。“十二五”期间,中国有很多城市好高骛远,走了弯路,而那些脚踏实地的城市,则普遍厚积薄发,发展良好。如中部和中南地区的武汉、长沙,合肥,郑州,重庆和成都,在过去几年中,老老实实搞大众制造,尤其是武汉和成都,都跻身国内GDP十大城市。
第三还要看同一经济圈内,不同城市的分工。珠三角城市之间,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东莞等经济重镇,其金融产业并不发达。东莞的金融产业哪里去了?很简单,被广州、深圳和香港代做了。在珠三角城市内部的产业分工中,广深的三产比较强势,是区域性金融中心。
你会喜欢以下精彩文章:敢问西安经开区,高陵区领导眼睛瞎了吗?群众的呼声你们看不到,听不到吗?
赞赏
长按治疗皮肤病的医院哪家好治疗皮肤病的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shizx.com/xaszy/48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