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29059.html
都城隍庙,西安的传统文化的入口就在这背后的曲巷
京华有曲巷,巷曲不通舆。道逢一侠客,缘路问君居。
从古至今,烟火气都离不开曲曲折折的小巷。比如绍兴的仓桥直街,比如西安的西仓巷陌。这些平民百姓居住的地方,自然有着最本位的家计和民生。
何为西仓:西仓是西安仓库的简称,它是一个军需仓库,据说古老到唐朝时代就是如此。除了作为仓库,它更大的意义是作为西安最大的集市而存在。每到周四和周六,西仓人声鼎沸,卖的东西都是市民最简单和实际的需要。
西仓的位置:西仓的第一个入口位于西安“都城隍庙”后面的庙后街的支路,这个仓库的入口只有两条小路,另外一条是洒金桥的支路。如果你从这两个入口走进去,会发现别有洞天----出现在你的眼前的是一片弯曲难辨方向的密密麻麻的居民区,不是老西安人在里面很容易迷路绕不出来。
西安人习惯把到西仓赶集市称为“逛档子”,但是大多数人却说不清“逛档子”这个特色叫法的由来。
热闹非凡的西仓街道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盛唐的繁华,在白居易诗词里已经体现。这在今天的西安西仓,也能体现出来。西安有句俗话--没逛过西仓,不算老西安人。而我去西仓逛,很少会空手回来。
逛档子:为啥去西仓赶集叫逛档子?有人说,是因为西仓集市里小摊相连,逛起来就像一个又一个隔档,所以得名;有人说是因为很早以前摊主多是挑着担子带货过来,“担子”念着念着便谐音成了“档子”;有人说“档子”其实是上当的意思,是指原来那里卖的东西多,人也杂,挑选时不看清楚是很容易上当的...
不管怎么说,反正“逛档子”这个这个叫法绵延百年,一直持续叫开到了今天。
西仓的货:没人知道这个仓库改造的集市里,卖家们的商品都是哪里来的。但是共同的特点是---都是淘宝和大商场也难买到的,奇奇怪怪的东西。我不必知道它们来自乡下收来的农户的的旧货,还是挑窗入室的盗贼战果,也许其中有江湖游医的土药方,又或者即将消逝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过共同特点是,它们都陈列在西仓的集市上....
西仓档子里的商品,真心是无所不包。
我和西仓:看看上图,就知道西仓是三教九流啥东西都卖。有蝈蝈蛐蛐、有跌打损伤大力丸和野药、有蜂蜜山产炖料、补鞋粘东西的超能胶、有拐杖旧书画、还有小鸟鱼食、猫咪和各类动物。我曾经调侃的跟我爸说---“我就像一只西仓猫笼里的小猫,被逛档子的老爸挑中了,就带回家来当子女了。”
时年年,我和已经72多岁的老爸依然会选择周六有时跑去逛档子。举个栗子,我们这次去买了些什么?妈妈想吃的核桃仁、爸爸泡茶的枸杞、几个已经停产的搪瓷碗、1块钱一条的毛巾、修补水管漏水的胶、15块钱的旅游用挎包、几本老爸感兴趣的老旧书、以及最重要的--可以怀旧小时候我和爸爸军营生活的西仓特产,军用罐头!
西仓的旧货:我一直觉得--如果想布置和拍摄一个X年时代的家庭房间,那么去一趟西仓基本上能够买齐所有布置用的东西,包括过去的双喇叭录音机和磁带还有各类搪瓷制品和旧时代式样的各种用品。我也不知道这些东西买主都是哪里搞来的,也没必要知道。反正在西仓,你能立即买到所有需要的东西,这就是这里如此热闹的原因吧。
总之,西仓就是这么屹立不倒,哪怕现在的网购再发达,这里的乱七八糟的丰富的商品,是哪个市场都比不了的,它们便宜而且实用。这个特点让西仓成了西安老市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西安的传统旧城区文化不并不只有西仓,我们不妨说说西仓这些便宜的商品和底层三教九流的卖家和顾客们,他们生活在什么地方。那就是西安老市民们的居所,城中村。
西安最本味的居民区,有着简单密集的住户。(这地方是15年没变的鱼化寨村,可惜去年拆了)
小妇无所为,挟瑟上高堂:“丈人且安坐,调丝方未央。”
长安最本位的生活,就是这些普通的百姓的居家过日子。真实的西安的旧城区,其实没那么多高楼大厦。
市民的住所:西安的市民居住的地方无非三种。1住在小区的,这部分其实乏善可陈,和任何城市的家属区以及XX楼盘是一样的。2住在旧城区也就是城墙范围内的,这个回头去说。3住在城中村及其周围的。这就是我下来重点说的部分了,因为我家也是这附近居住的。
城中村的概念:对于西安,城中村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村。
从古代来说---因为唐朝的长安城规模大约是今天西安市的九倍,所以按照当时的“坊市制度”(唐朝街道划区),今天的很多所谓的村,过去都是市内。比如我家所在的吉祥村,以前大唐时期就叫做崇德坊,距离《长安十二时辰》的靖安司所在的靖安坊临着两条街而已。
从今天来说---西安人口超过万,是西北六省最大的城市。这快速扩充的城市规模,赋予了这些“城中村”良好的市中心地段。仅仅是我家附近,密集的就存在着吉祥村、沙井村、徐家庄和何家村四个超级繁华的城中村,而我家更是在西安目前最大最繁华的商圈小寨十字(用上海打比方相当于徐家汇)只要三站公交。说白了城中村只是叫法,今天完全不是郊区。
下街的生活:城中村租住的市民代表的就是西安的底层普通百姓,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城中村地段不错,但是开发商嫌贵不肯拿地,而短期内市政府也没统筹拆迁。结果就是当地居民依托地段就地加盖了三四层的小楼房,出租给来西安生活的人。这些外来人员很多都是年轻的打工仔或者没房的工薪阶层,他们需要的一日三餐和生活物品,丰富和带动了城中村附近的低价经济大肆发展。
于是,城中村的商业核心是服务于居住在其中的社会底层租房客,所以足够便宜。之后因为这些便宜的餐饮和生活消费价格,进而让城中村周围长期居住的老市民也频繁光顾,最终形成的市民经济生态圈。
城中村的夜晚,真实的赛博朋克。
内宫传诏问戎机,载笔金銮夜始归。万户千门皆寂寂,月中清露点朝衣。
凄清的夜晚里,诗人走过了天街的朱雀大街,去上朝的路上看到万家灯火的长安,如今西安城中村的夜,和当时并没什么差别。
吉祥村:我家附近的吉祥村,也是一个城中村。这附近就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的大唐天街,刘禹锡曾经写《玄都观桃花》的玄都观遗址就在家门口不到米远。所以城中村的地段真心在唐朝都不是偏僻的处所哦。
城中村的服务:这里没有高大上的购物商厦、也没有景点和特产店。反而餐饮、理发、生活用品基本是底价----年依然两块钱一斤的水果比如葡萄,五元钱两碗的凉皮需要买回家自己调制。这种低端市场模式对应的是入主城中村的租客和小青年,而附近的市民也都被吸引,来到城中村附近买菜吃饭。于是西安这城市现在的烟火气都在城中村承载了。
鱼龙混杂的赛博朋克:这种底层三教九流杂居的逼仄的小巷,一到晚上灯火阑珊。晚上的城中村甚至直接可以看到站街的女性路边接客,这在大多数大都市是很难一见的。
城中村那些密集的居住底层人群就像香港的九龙城寨,也就是赛博朋克风格的原型。所以每到下雨的夜晚,我打着伞漫步在城中村周围,经常觉得自己也生活在赛博朋克的世界里,只可惜没有未来科技、改造人和天上飞的车而已。
走向消亡的城中村:其实西安的现代的文明,一直在一天天的侵蚀传统。虽然我并不悲天悯人,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大多数城中村都面临的是政府拆迁改造。曾经我大学所在的西安鱼化寨村,我在年上学时候生活过1年。鱼化寨村的格局一直到年都没任何改变,这些简单纯粹的生活就像一直被时光之神定格--连我上学时代的网吧都没变,存在了15年以上。这是大多数城中村的共同光景。然而我发文感慨之后不到2年,鱼化寨就拆除掉了。
听说我家附近吉祥村也停止迁入居民准备拆迁,未来我家周围会变成什么样?天知道。反正西安的传统文化改变我并不抵触,因为我知道《东京梦华录》里写的那个清明上河图的开封府一千年前就没了,今人的这类感慨古已有之,怀旧是怀不完的只有往前看。
既然说城中村及其周边就是现在的西安市老市民的真实生活圈,那么问题来了--西安古城内的旧城区的市民又是怎么生活的?其实他们的生活都已经消逝了,我们下次以X开始来说说他们的生活吧。
(本文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