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middot城市46西安

16、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科技大学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轻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是“十二五”期间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轻工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的重点高校。

学校创建于年,时名北京轻工业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轻工高等学校;年迁至陕西咸阳,改名为西北轻工业学院;年学校划转到陕西省,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陕西科技大学;年学校主体东迁西安。

学校作为“西迁群体”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经“三次创业、两次搬迁、一次划转”的奋斗与辉煌,秉承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扎根西部、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为内涵的“三创两迁”精神,恪守“至诚至博”校训,培养了15万名优秀人才,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西安未央校区、太华路校区和咸阳校区三个校区,总面积亩,建筑面积.6万平米。西安校区占地面积亩,规划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坐落于风景秀丽的灞河之滨、未央湖畔。有专任教师多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余人;图书馆藏书近万册。设有15个学院(部)。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9个、二级学科88个,本科专业60个,涉及9大学科门类。有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建设学科1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6个,校级院士工作室6个。材料科学、化学2个学科位列ESI全球排名前1%,迈入国际一流学科行列。

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第二批试点高校,年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和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年来,在国家级、省级教学项目中连创佳绩,整体水平居省属高校前列。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54项;现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9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3个,陕西省名牌专业7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1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9项;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线下本科课程3门;省级社会实践本科课程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省级优秀教材17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4个;省级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2个;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62项。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构建和谐校园。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网络思政工作成效显著,在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素质能力大赛、精品项目建设、易班应用等重大工作和活动中成绩优异,成为唯一一所蝉联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的高校。科大学子在国家级竞赛中屡获殊荣。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显著提升。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先后成立了陕西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院、前沿科学与技术转移研究院,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合作成立技术转移中心6个,为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行业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

学校积极推进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类型多样的留学访学及研修项目,师生出国人数逐年大幅递增。拥有陕西高校招生年限最长、办学规模最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陕西科技大学阿尔斯特学院。大力推动来华留学生教育,招收来自德国、俄罗斯、西班牙、荷兰、巴基斯坦等25个国家本硕博学生来校学习。

17、西安工程大学

西安工程大学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基础雄厚、办学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等学校,是我国西部地区唯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高校。

学校现有金花、临潼两个校区,占地约万平方米,设有15个教学单位。现有实验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级和省部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教育部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级创新创业基地1个。学校历经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纺织、服装为特色,工、理、文、管、经、法、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现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陕西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联合培养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2个。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1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1个,省级一流学科1个。省级教学团队19个,省级精品课程及资源共享课程3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2个。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2个,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9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7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5个。

学校拥有一支由余名专任教师组成的积极进取、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院士工作室首席科学家5人,“经纬学者”讲座教授5人,博士、硕士生导师人,二三级教授39人,正副教授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7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5人,陕西省特聘专家29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特聘教授专家等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7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三五人才”、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等13人。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全力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可选择学校已达19所。近年来,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项,承担国际科研合作项目30余项,主办或承办“中国国际毛纺织会议”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举办“国际青年导演交流会”“中巴经济走廊文化大篷车西安段”活动,成立“陕西省教育统计数据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中心”等。

18、长安大学

长安大学直属国家教育部,是国家首批“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创建于新中国百业待兴之时,壮大于改革浪潮迭起之际,兴盛于高等教育强国大势之中,与共和国同向同行近七十载。自年起,学校前身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地质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相继成立。年成为首批“工程”重点建设大学。0年三校合并,组建长安大学,掀开学校跨越式发展新篇章。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交通部(现交通运输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土资源部(现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共建长安大学协议,“四部一省”共建长安大学的办学格局正式形成。年入选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迈向新时代,踏上新征程。

学校位居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坐拥南北两大校区,南倚大雁塔,北邻渭水滨,建有太白山、梁山、渭水三个教学实习基地,校园面积亩。学校着力塑造人文、创新、智慧、绿色和平安的魅力校园,校内绿树成荫,景色优美,设施完备,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40多个民族,全球多个国家的莘莘学子,在多样性、国际化的校园里,潜心求学、读书问道。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工科优势突出、理科基础深厚、文科繁荣发展”的学科布局,担当“人才培养的摇篮、科学研究的殿堂、社会服务的基地、文化传承创新的高地”的崇高使命,坚持“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愿景,成为我国交通运输、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三大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

学校现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程学、地球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现有82个本科专业,其中23个专业入选国家“双万计划”一流建设专业,17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学校稳居中国大学百强,土木与交通学科位列U.S.News全球大学第44名,被誉为公路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科技创新的“金名片”。

学校设有23个学院(系),具备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法学、文学7大门类,贯通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全过程的学位授予体系。新时代面向国家重大战略,设立了现代交通研究院、秦岭生态环境研究院、黄河研究院、川藏铁路工程研究院、杭州未来交通研究院和雄安现代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实体研究院。现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新加坡工程院院士4人,教授、副教授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人、硕士生导师人。拥有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的各类杰出人才逾百人。

学校平台条件完善,现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和62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国内高校唯一的“车联网与智能汽车试验场”,被交通运输部认定为全国三大“自动驾驶封闭场地测试基地”之一。

学校育人成果丰硕,累计向海内外输送优秀毕业生28万余人,其中外国留学生余人。优秀校友遍及五湖四海,以“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著称于业界,涌现出以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为代表的承担重大工程建设的“总工程师群体”,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为代表的引领学术前沿的“科学家群体”,以中国民用航空局局长冯正霖为代表的“政界翘楚群体”和造就一批上市公司的“商界精英群体”。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特色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矢志原始创新,构建“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四位一体科技创新体系。先后攻克了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成套科学技术难题,研发了黄土滑坡及大型崩塌临灾预警系统,解决了地铁建设中的地裂缝风险防治问题。新时代,学校积极布局“智慧+”“绿色+”“大数据+”等学科交叉战略,旨在改造传统、升级产业、赢得未来。

学校注重成果推广,科研成果应用于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港珠澳大桥、全球空港新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级工程建设,支撑了世界最大跨径的公铁两用斜拉桥沪通长江大桥、世界海拔最高的青藏公路、亚洲最长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隧道、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等诸多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世纪工程建设。与数十家世界强企业建立了深度战略合作关系。

学校精心打造卓越学术期刊矩阵,主编8种学术期刊,稳立中国高校学术出版业界之潮头。《中国公路学报》《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连续多年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JournalofTrafficandTransportationEngineering》被ESCI数据库收录,已成为交通运输领域三大顶刊,均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位列全国高校第四位。《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和《地球科学和环境学报》均具有显著的行业影响力。

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建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长安都柏林国际交通学院”、马尔代夫维拉学院汉语中心(孔子学院)、特殊地区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5个“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发起组建了“中俄交通高校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了中美、中俄、中法、中国南非公路工程标准系列对接国际论坛,推进交通国际标准协同计划。深度参与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的策划、组织、运行。与中国路桥、中交、中铁、中铁建等大型企业携手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伙伴计划。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余所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19、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

学校前身是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年划归教育部直属。

建校70多年来,学校秉承“西部红烛精神”和“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优良传统,立足西部,服务全国,已发展成为一所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41.7万余人,形成了“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

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从0年开始建设,目前已成为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主要承担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1个学院、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及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有69个本科专业,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政策与理论研究重点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陕西省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教学团队29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5个,各类研究中心(所)80余个。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陕西省教师教育指导中心和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学校现有教师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4.5%,教师中有教授余人,副教授余人。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2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3个,陕西省“三秦学者”1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三五”人才、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省级教学名师、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入选者61人,省科技新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入选者54人。

长期以来,学校以质量为生命线,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项;1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专业被确立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国家级项目认定,15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获得省级项目认定;2个项目(包含10个专业)获批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47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线下一流本科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课程被评为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

学校大力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教育部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硕士研究生基础强化培训基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陕西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暑期社会实践省级示范学校”和“陕西省国家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民族教育工作,大力弘扬“厚德敦行”文化精神,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被国务院、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集体)”,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

学校两校区图书馆面积5.78万平方米,藏有纸质图书万册,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82个平台,个数据库。学校还设有教育博物馆,由中国教育馆、妇女文化馆、历史文化馆、书画艺术馆四部分组成。学校编辑出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自然科学版)、《当代教师教育》《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中国艺术教育》等学术刊物,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11种高校社科学报之一。成立已三十余年的学校出版总社是全国出版社会效益考核优秀单位,是集图书、期刊、电子音像、数字出版、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教育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出版传媒机构,在人文学术、大众文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出版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先后有余种图书获国家或省部级大奖,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编辑出版有四十多年办刊历史的8种中学教学参考专业期刊,被国家新闻出版主管部门认定为学术期刊,其中7种刊物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学校不断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首倡成立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人文社会科学联盟”“图书档案出版联盟”。学校自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培养了来自全球个国家的各类来华留学生余人。学校设有“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国家汉办“HSK汉语能力考试中心”,作为中方合作院校在美国建有1所孔子学院。

学校设有教学实验性质的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百年名校、陕西省重点中学、首批陕西省示范高中,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与各级政府、知名企业合作举办了陕西师范大学锦园国际学校、西安市曲江一中、陕西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学校、陕西师范大学平凉实验中学等20余所中小学和幼儿园。

20、西安外国语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4所外语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一所主要外语语种齐全的普通高校。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由兰州大学文学院俄文系、西北大学外国语文系俄文组、俄文专修科合并组建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前身——西北俄文专科学校。年,中共西北局党校俄文班并入西北俄文专科学校,开始为国家培养本科层次外语人才。

年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学院。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安外国语大学。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经过6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实现了由单科外语院校向突出外语教育和国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色,以人文学科为主体,社会学科、管理学科和理学学科协调发展的多学科外国语大学的转变,是国家西部重要的外语人才培养基地,在西北地区的外语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总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80.1万平方米。学校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有线、无线网络全面覆盖,优质网络教学资源丰富,数字校园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成,拥有智慧教室、多语种翻译实验教学中心、国际金融投资和商务综合模拟实验教学中心、东北亚研究多模态实验室、协同创新实验室等现代化实验室,全校教室多媒体设施配备率为%。图书馆馆藏文献涵盖中、英、法、俄、德、西、日、阿等32个语种,中外文报刊种,中外文数据库42个。

学校现有18个学院(部)等教学机构,拥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与国外8所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有7个硕士一级学位授权点,74个二级学位授权点,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开设58个本科专业,7个辅修专业,覆盖7个学科门类。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为陕西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英语、俄语、翻译、日语、德语、商务英语、西班牙语、法语、旅游管理9个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法语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英语、俄语、法语、旅游管理、翻译等5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英语、法语、会计学(ACCA)、旅游管理(英语)、工商管理(CIMA)、金融学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和日语等5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旅游管理、翻译、德语、会计学(ACCA方向)、日语等9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金融学、汉语国际教育、阿拉伯语、新闻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工商管理、会计学、酒店管理8个专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写作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财务会计被评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财务会计、国际商法被评为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英语写作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高级英语写作、基础意大利语--语法篇、古代汉语·文选、日语职业成长认知交互式演练虚拟仿真实验、虚拟数字演播仿真实验、用Python玩转数据、实践俄语I、国际贸易实务、旅游地理学、旅游学概论等10门课程为省级一流课程;“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商务”“应用型翻译”“国际旅游”“国际化外语教师教育”“国际会计”“国际化应用型金融人才”“法语应用型”“国际化英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国际工商管理(CIMA)”等1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法语文学与翻译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法语文学与翻译、中外旅游文化、国际商务、翻译、英语写作系列课程、工商管理类主干课程、旅游法理论与实务、英美文学系列课程、法语精读、会计学(ACCA)、工商管理(CIMA)、金融学(CFA)国际化创新、国际贸易双语、区域旅游与城乡社区规划、旅游业运营管理等15个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基地,2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校与环球时报在线(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文学实践教育基地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西安百事可乐饮料有限公司、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合作建立的管理学实践教育基地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京东云-西安外国语大学跨境电商翻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和“陕西广播电视台-西安外国语大学社会媒介创新实践实训基地”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学校与四川外国语大学共同发起,31所西部高校及外研社、外教社等7家出版社、教育机构联合组建西部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教学联盟。

学校科研实力强,波兰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获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备案,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为陕西省协同创新中心,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国际舆情与国际传播研究院为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语言大数据研究中心、美国研究所、翻译教学与研究中心等33个校级科研机构,形成了较为完整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外语及跨学科科研体系,承担了一批国家级、省部级及外国文化部资助的科研项目,出版了高质量的大型辞书、专著、译著、论文和教材。学校创办的《外语教学》《人文地理》《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是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和中国地理学核心期刊,其中《外语教学》《人文地理》杂志连续多年入选CSSCI来源期刊,《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为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外语教学》《人文地理》连续获评“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和“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学校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同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俄罗斯等48个国家和地区的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实施学硕博不同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开展师生互派、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合举办国际会议等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引进美国、德国、瑞士、日本及香港地区的境外访学、实习项目。学校先后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留学基金委中美富布赖特项目定点院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和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合作院校,是接收国家政府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生委托培养单位。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倡议,成立中亚学院开展中亚国家留学生教育,成立9个“一带一路”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并获教育部批准与阿联酋沙迦大学举办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在哈萨克斯坦、阿根廷、法国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并被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陕西省政府部门、教育部门等单位先后授予“先进中方合作机构奖”。年,经国家汉办批准设立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基地(西安)。学校与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管理会计师公会合作开办ACCA教改班、CIMA教改班、CFA教改班,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共建俄语语言文化中心,与德国明斯特大学共建中德学院;韩国文化院、德国歌德学院、美国普城英语集团分别在学校设立了“世宗学堂”“歌德语言中心”“秦苏珊英语中心”。此外,学校还设有教育部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预备教育中心、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留学培训基地。

学校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西外毕业生以“外语功底扎实,交际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工作快,敬业爱岗,踏实肯干,有发展潜力”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学校志愿者团体积极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大学生参加了重大活动的志愿者工作,学校志愿者总队被授予“中国百个优秀志愿服务集体”等多项荣誉。

21、西北政法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是一所法学特色鲜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西北地区法学教育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被誉为政法人才培养国家队的“五院四系”之一,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全国法学高等教育“立格联盟”和西安高水平有特色高校“长安联盟”的成员单位。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前身是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历经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等时期,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成建制调入,组建西安政法学院,后更名为西北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

建校82年来,学校扎根祖国西部,形成了“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老延大优良传统,铸就了“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凝练了“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的育人理念,培养了15万余名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并以“专业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为人诚实”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好评。

学校现有19个教学单位。学校坚持学者为先,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专任教师0余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工程人选等20余人;有获得陕西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等省级人才项目支持和陕西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50余人。学校积极推行青年教师到实务部门挂职制度,受到中央政法委、教育部等部委的高度评价。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质量立校。从年起,开始本科教育,迄今有60年的本科教育历史。现有32个本科专业,法学等12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或培育项目。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承担全部3个类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任务,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建有7个实验实训中心,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为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体系。

学校坚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牵引,致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项目”。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现有省级重点学科10个,省级优势学科3个。

学校崇尚学术创新,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现有“社会政策与社会舆情评价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西北地区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法治研究中心”2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国际法研究中心”“地方政府法治建设研究中心”3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陕西省教育系统协同创新中心“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与教育部合作共建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南亚研究中心”。设有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中华法系与法治文明研究院、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法治陕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文化与价值哲学研究院、人权研究院、军民融合发展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智慧法治研究院等10个实体性研究机构,其中反恐怖主义研究院入选首批中国法学会法治研究基地,反恐怖主义研究院、民族宗教研究院入选“一带一路”智库联盟。

学校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构筑丝绸之路法学理论研究创新高地和法治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阵地。学校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智库平台,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和“中国—亚欧高端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由中国法学会挂牌设立,成立陕西“一带一路”律师学院。学校大力拓展学生国际交流途径,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70多所著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现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留学生近百人。鼓励支持师生出国(境)研修、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2、西安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创办于年,原名西北体育学院,年更名为西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1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是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现有校本部、沣峪、鄠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余亩。目前在校本科生8余人,硕士研究生1余人。学校现有9个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竞走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掷球学院,省队校办跆拳道、拳击、空手道、小女排、蹦床队及田径、散打等项目运动队。

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体育学为陕西省一流建设学科。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2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7个学科门类,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出6万余名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营与管理专门人才。学校同25个国家和地区5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现有教职工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15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6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省级优势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省级特色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等7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

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现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基地、陕西省高校体育法学研究基地、陕西省体育产业研发中心、陕西省全面建身与健康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79万余册。

23、西安音乐学院

西安音乐学院是一所培养音乐艺术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音乐专业院校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府,为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坐落于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东临巍巍大雁塔,西通丝路起点,北依长安古城南门,南接大兴善寺。学校创建于年10月,与共和国同龄。前身是贺龙元帅在晋绥边区创建的“西北军政大学音乐部”,是为适应解放大西北战略培养文艺干部应运而生。年改称“西北艺术学院”;年调整为“西北艺术专科学校”;年学校音乐、美术两系分别建校,音乐系改建为“西安音乐专科学校”;年学院整体搬迁至西安市南郊雁塔区长安中路现址;年正式定名为西安音乐学院,至改革开放前一度更名陕西艺术学院;年,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恢复西安音乐学院建制。

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艰苦创业、弦歌不辍,秉承“明德教化、乐音至善”校训,积淀形成了“和而不同、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为西北、为全国乃至世界输送了2万余名高素质的音乐艺术工作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涌现出一大批活跃于国内外乐坛的著名作曲家、教育家、歌唱家和指挥家,为陕西和西北地区建立完整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为弘扬民族音乐艺术、普及世界优秀音乐作品、繁荣我国音乐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大西北音乐人才的摇篮”、研究传播陕西音乐文化的基地和全国影视音乐创作的重镇。

学校占地总面积.27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8.9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工人。目前,学校设有作曲系、音乐学系、钢琴系、管弦系、民族器乐系、声乐系、现代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系、思想政治教学理论研究部、基础部11个教学单位,另设有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图书馆、艺术中心、艺术博物馆、附属中等音乐学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培训考级中心、陕西交响乐团等直属(附属)单位。还设有交响乐团、交响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合唱团、西安鼓乐艺术团、秦筝艺术团、青年艺术团等大学生艺术实践团体。“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为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现拥有艺术学理论和音乐与舞蹈学2个一级学科,均为省级优势学科,其中“音乐与舞蹈学”所辖“长安乐派研究”为省级特色学科。开设的11个本科专业中,有5个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学校全部57个专业方向。课程建设方面现有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0个省级精品课程。创刊于年的学报《交响》,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音乐学术季刊,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社会科学卷)收录期刊。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音乐与舞蹈学科、艺术学理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三五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

近5年来,通过学校参加社会业余音乐培训考级人数达18万人次,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实践及国际音乐文化交流,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始终秉承立足陕西、服务西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服务和发展路径。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特色发展、高地建设、国际视野,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道路。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形成了以周秦汉唐音乐文化、陕北红色音乐文化、西北区域音乐文化和秦派风格音乐文化为代表的办学传统。一是立足历史文化研究,在“西安鼓乐”“汉唐音乐史”“丝绸之路音乐文化”“陕北音乐文化研究”“唐乐舞”“中国琴学”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特色研究成果和高水平专家;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在“西安鼓乐”“陕北民歌”“秦派民乐”等方面培育出了一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成果和创造性科研力量。二是立足区域文化传播,在音乐创作与表演方面打造了“赵季平音乐工作室”“乔建中音乐地理暨中国音乐地理研究工作室”;经省政府批准,成立了“一带一路”音乐文化高等研究院。

24、西安美术学院

西安美术学院建校于年,其前身为西北人民艺术学院二分部,年7月由山西临汾迁至西安市长安县,更名为西北军政大学艺术学院,后历经西北艺术专科学校、西北美术专科学校等阶段,于年5月正式定名为西安美术学院,年学院整体迁至西安市雁塔区含光路南段。

西安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广纳贤才、汇聚名师,立足卓绝的延安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教育理念,为国家的建设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创作了许多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为繁荣社会主义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西安美术学院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质量为生命、以繁荣文化为己任、秉承“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精神,恪守“弘美厚德,借古开今”的校训,发挥地域优势,突出西部特色,率先将书法和民间美术纳入课堂教学,长期坚持并重视周秦汉唐历史文化、延安革命文艺、西北民族民间艺术、当代“长安画派”与“黄土画派”四大传统和绘画、书法、美术史论、中国民间美术“四大基础”教学,逐渐形成了基础雄厚、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美术教育体系。

学院目前拥有雁塔校区、长安校区和临潼校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约81万平方米(其中雁塔校区15万平方米、长安校区62万平方米、临潼校区4万平方米)。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5个,设16个本科教学系(部)。设有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陕西省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等教学机构。设有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及“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其中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下设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刘文西艺术研究中心、信息艺术设计与产品造型协同创新中心、本原文化研究所、西部画风(长安画派、黄土画派)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具象表现绘画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与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美术研究所、艺术研究所、中国西部油画艺术研究中心、图像研究所、中国传统符号设计研究中心、中国雕塑艺术研究所、王子云艺术研究中心、安康灜湖产学研示范基地艺术创作研究基地、合阳产学研示范基地艺术创作研究基地、紫阳西安美术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安康西安美术学院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共18个科研机构。学院建有图书馆、西部美术馆、美术博物馆等机构。

学院现拥有美术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4年成为第一批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年获得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分别获批为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同年学院被列入陕西省重点建设的十一所高水平、有特色大学行列。年,学院获批美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年,学院被陕西省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美术学被列为“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人,其中专任教师人,教授、副教授人。学院累计培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5人,获得“突出贡献专家”称号7人,国家“三五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6人,陕西省教学名师18人,陕西省优秀归国人员1人,陕西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1人,陕西省“三秦人才”津贴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文化系统第九批“六个一批”人才2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6人,陕西省师德楷模1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3人,陕西省优秀教师2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领军人才1人,入选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3人,入选陕西省人文英才计划2人。学院还聘请了诸多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

近年来,学院坚持内涵发展,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在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中,共取得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殊荣:学院连续三届共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刘文西荣获全国首届“百位名师奖”,杨晓阳荣获全国第三届“教学名师奖”。学院拥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还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研究基地和国家级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电部西北动漫教育基地、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等。

截至年,学院先后承担了项国家级、教育部等研究项目,充分体现出学院在全国美术专业领域科研发展中所取得的重要成绩。学院毕业生作品展览以“时空留痕”为品牌,从年开始,升级成为“开放的西美”毕业季系列活动,为毕业生打造展示自我才情、智慧与创意的平台;以家长、社会各界人士、艺术机构、艺术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为参与主体,全面提升学院艺术对社会的开放度和融入度,集中向社会开放,汇报了西安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和办学特色。同时为了丰富教学环节学院举办了“研究生学术月”“学院大讲堂”“艺文天下”文化大讲堂和“尖峰训练营”等一系列品牌讲座,成为第一课堂有效的补充。

学院承继华夏文脉,注重弘扬中华文化,展现国家意识,弘扬中国精神。近年来,共举办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大型展览活动50余次,讲座余场。承办“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第九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油画、版画、水彩粉画)展”“教育部第三届全国艺术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论坛暨八大美院科研工作联席会”等多项国家级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连续承办6届“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并多次获优秀组织奖。主办“工匠精神与当代设计”学术论坛,全国近位专家学者莅临。承办教育部社科司“第三届全国艺术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论坛”,发起《“一带一路”艺术联盟宣言》,国内60余所艺术院校近位嘉宾与会,为历次国家级艺术院校哲社论坛之最。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展”。时隔25年,在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之后,作为首个高等美术院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时代精神--西安美术学院作品展”并在丝路沿线国家推广。于年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美术馆举办“时代精神--西安美术学院作品展”,巩固“一带一路”创研成果,打造“丝路艺术桥头堡”创研高地。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德树人、扎根时代,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的新时期美育使命,举办了“重塑艺术的美育功能”座谈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shizx.com/xasxs/4867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