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吃遍陕西小吃--食上东新街
说西安是个没有故事的城市
你肯定不会信,西安历史悠久
肯定会留下来很多
连老西安人都不一定知道的冷知识……
西安的东稍门在哪
为什么西安有北稍门、南稍门和西稍门,唯独没有东稍门!
明洪武年间重建西安城时将当时奉元城所沿用的唐城墙向北向东进行了扩建,而向北的扩建并未将北稍门包入城墙之中。只有向东的扩建幅度因东关居住区最大,所以向东扩大约三分之一,即延伸了大约米(约扩大了一倍)。将东关新居民区包入形成现在西安城规模,但同时也将原奉元城的东稍门包入城中,至此西安再无东稍门之说。
所谓稍门,指正门外的居民区又一层土围墙的外出通道。因为在过去,东门到鸡市拐的正东方向住满了人,使得道路拥挤狭窄。又因为西安东关有块高地,来往车辆无法直接上到坡上,道路就因地而生,并在此迂回向北拐去,向北拐到八仙庵那个地方迂回了一下。这一点和其他几个城门外大不一样。
正是由于拐弯的缘故,本来作为东稍门的这个地方就不叫“稍门”了,而被称作“鸡市拐”,作东门外的正路在此拐弯的意思讲。所以说并不是没有东稍门,而是它没有处在正东的位置,不像北、西、南三稍门那样正对着正城门,且早先在此处也并没有设立公交站点,所以东稍门也就渐渐被淡化了。东稍门的位置大概就在现在鸡市拐向北,再向东一点的位置。
钟楼竟然搬迁过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很多人不知道,钟楼最早并不在现在的地方。据《钟楼碑》记载,明洪武十七年(年),钟楼始建,选址在今日的西大街与广济街口。两百年后的明万历年间,随着城市中心东移,城门改建,钟楼显得日益偏离城市中心,于是向东进行了整体搬迁,移至现址。
端履门最初不叫“端履门”
从钟楼沿东大街向东而行,大约一站路,有一个十字路口,西安人都称这里为“端履门”。虽然以“门”为名,但这里没有门。
其实“端履门”在很久以前是有门的,大臣们每天早上上朝走到这座门外,必整冠端履,才能进去面见皇上,故此门以“端履”为名。不过,稍微了解历史的老者还是会说,端履门是明代的物事,当然那时大臣们整冠端履去拜见的肯定不是皇帝,而应该是藩王。如今已无法探源这个“整冠端履”的说法出自何处,不过,考诸史册,“端履门”最初的名字,其实跟鞋子没什么关系,而是很文雅的“端礼门”。
“端履门”这个地名,从明代西安秦王府城的“端礼门”一脉相承而来。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分封次子朱樉为秦王,位于西安城内的城中城——秦王府城便破土动工了。端礼门,是明代西安秦王府城内城的南大门,也是秦王府城的正门,其地位在明秦王府城诸多城门中当属首位。
端礼门作为明秦王府的正门,漂亮又气派。史料载,端礼门上刷着红漆,门板上的铜钉都是金色的,门上建有城门楼,“覆以青色琉璃瓦,饰以青绿点金,廊房饰以青黛。”端礼门外有壕沟、桥梁,门内为秦王府城宫殿区的前广场,其北端还有一座飞檐反宇、施青绿点金彩绘的三间三顶牌坊。坊前左右雄踞着两只高丈许的铜狮。明秦王府城端礼门旧址,大概在今新城广场南残存城垣偏南处,即南新街上。
西安是“天府之国”
关于西安一直有种误解,以为西安地处黄土高原,条件较差,作家朱鸿释疑说:“实际上西安在关中平原,属九州膏腴之地。”关于西安的资质,思想家荀子说:“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利多。”战略家张良说:“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文学家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色烟柳满皇都。”
大小学习巷是因学习产生
学习巷名称的由来有两种说法:第一类说法,也是流传比较广的一种传说,是相传唐代宗永泰元年(年),郭子仪由泾川(今甘肃泾川县)回到长安,其麾下的回纥、大食等将官等多人也一同到达,这些将官是平定安史之乱的有功者,皇帝允许他们留在京城做官娶妻生子,为了让他们熟悉唐王朝的典章制度和语言文化,就让他们集中在一起学习,此后就把他们学习的地方称为学习巷。
第二类说法则认为,古时伊斯兰教徒大多通过新疆、甘肃、河西走廊等黄河以西地方来到西安,所以将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做河西巷,后改称学习巷。总体来讲,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有关学习巷名称的来历,现在还很难定论。
现西安城内有大小学习巷两巷,但过去大小学习巷统称学习巷。不是说小学习巷就小,大学习巷就大,只是因为大学习巷看起来街面宽阔,小学习巷巷子窄而已。粗略估算,小学习巷的住户大概是大学习巷的3倍还多。
西安是最古老的留学生社区
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人口超过百万,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城市。这其中,仅留学生就达十万人。在西安的大小“学习巷”盛唐时期曾居住着数万名外国人,大家都在那里学习汉语,因此得名。若昔日有“长安话四六级考试”,不知道会难倒多少外国友人。
南大街为什么比其他三条街短
这里面有个传说。这个传说与下马陵有关,与汉儒董仲舒有关,与明洪武年间秦王朱樉“不喜儒生儒术”的荒唐行径有关。
传说西汉时期,董仲舒因朝庭群小的嫉妒和馋言,没有再被汉武帝重用,最终退隐乡野,直到无疾而终。汉武帝因董仲舒清贫感动,后来亲自为董仲舒踏斟墓地,选择了秦代遗留下的“宜春苑”做为董仲舒的墓地并厚葬,还修建了董子祠,并诏告天下。
一天,汉武帝出城狩猎,路经董仲舒墓园时,出于对一代鸿儒的爱戴与尊敬,还离墓园有三十丈时,汉武帝就翻身下马,净心净手,步履而过。随行的大臣和护驾也都跟着汉武帝步行而过。从此,董仲舒墓园周围的这块土地,就被人们称作“下马陵”。并且形成了一种制度:凡过往的官员、儒生,一律在三十丈之外,下马步行而过。
隋文帝建大兴城和唐高祖建长安城时,都把“下马陵”留在了城内。可是明朝朱元璋定都南京,封次子朱樉为“秦王”治关中。秦王重建长安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城。秦王推崇武治,不喜儒生,不尊儒术,所以下令缩短南城距离,把“下马陵”驱逐出城。动用了数十万苦役耗时十年修筑西安城,谁知第二天秦王登城巡行,发现“下马陵”和陵前的祠堂又“跑”到了城里。秦王大怒,下令砍了南城监工,并传令拆了南城重筑,一定要把“下马陵”驱逐出城。
西安城的南大街由于接连被“斩”了三次,所以南大街远比东、西、北三条大街要短。虽然早已没有儒生去给董仲舒敬供香火,但下马陵依然还在城内,地名也依然叫“下马陵”。
玄奘长眠之地在哪提到唐僧,很多人会想到西安以及西安的大雁塔,而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大唐护国兴教寺。这座坐落于西安城南少陵原的寺院正是玄奘法师长眠之地,为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从公元年建成至今,寺院几度兴衰,但玄奘和两位弟子的舍利塔却一直得以保存。
《白鹿原》写到的万人坑竟然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里,白灵提到过一个万人坑。历史上,北洋军阀刘镇华曾率十万人围困西安。至解围时,包括阵亡将士在内,西安城内有五万多人死亡。后来,在于右任的主持下,修建公墓和纪念馆,并以公墓为基础建设革命公园。如今,公园已成为守城之战的记忆。
史上第一大人工湖在西安西南的斗门、细柳镇一带,曾有我国历史上第一大人工湖昆明池,其面积是西湖的四倍。相传是汉武帝为征讨南方的古昆明国而操演水兵所凿,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的名字,也是乾隆联想到武帝的文治武功后仿照昆明池所起的。可惜,昆明池在唐末时已干涸,不过如今,西安正着手重现千年昆明池胜景。
“北京时间”其实来自西安全国人民都遵守的“北京时间”原来并不诞生在北京,而是来自西安临潼的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这里承担着北京时间的“守时”工作,即通过原子钟系统,来保持和比对标准时间的产生。接下来,这个时间还必须由位于蒲城的国家授时中心二部(原陕西省天文台)通过无线电波发播到全国各地,这就是“授时”。
秦始皇统一天下靠的是锅盔在中国历史上,秦能一统天下,除了秦军能征善战之外,有一种干粮也功不可没,这就是至今依然被陕西人所钟爱的锅盔。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适合较长时间的存放和携带,放上十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适合长距离作战食用。
蓝桥就在蓝田《庄子?盗跖》中记载过一个哀怨凄婉的爱情故事:一名叫尾生的男子和心爱的姑娘约在蓝桥相见,姑娘迟迟不来,桥下水势却一直上涨,尾生抱柱而死。蓝桥就在今天蓝田西南的兰屿水上。电影WaterlooBridge引进国内时,为了让影片更有文化品位和凸显感情色彩,发行商用《魂断蓝桥》替代了原名《滑铁卢桥》。
这些冷知识不说肯定不知道
真是长见识啦~
来源:网络
客服
北京看白癜风好的医院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