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西安市 >> 西安市资源 >> 西安的东木头市

西安的东木头市

西安东木头市

朱文杰

  

  

  东木头市是西安南城一条横街,东起东厅门,西至南大街,全长米。此街唐代位于皇城少府监处,宋金时期处京兆府中,先后称作菜市和草场街。明时因为成了西安府城的木头市和枋板市,遂更名为木头市,并因与同样聚居木器作坊的西木头市相对而称为东木头市。《明清西安词典》记载:四牌楼街“东起端履门,西至安居巷北口……民国年间,四牌楼与西面东木头市连为一街,合称东木头市,今仍沿称。”四牌楼即明清时期府城内的粮食市场,紧在木头市东头,据此可知民国年间东木头市东只到安居巷北口,而今之东木头市是两街合并的。东木头市行政区划归碑林区。年1月1日,西安市行政区划调整,一、二、七区合并组成西安市碑林区。区人民政府驻东木头市公字3号。年“文革”东木头市改名为防修街中段。

  

  东木头市隔南大街与西木头市相交成什字,因为这里早年地势低,逢雨天必涝,积水成池,旧名滴水河什字,西安方言中“滴”字读“跌”;所以有人也写作跌水河什字,后人不知误以为意思是人徒步过街常跌水中。过什字不易,便有闲人背人往返挣钱。陕西省作协副主席,老作家韦昕回忆:当年“十字路口东南角开饭馆的姚姓老汉,据说年轻时就是背过人的。到我能够记事的时候,那个十字路口已经填平垫高,街中央修了个半埋地下的圆形小地堡,上边站个警察。”

  

  《西安老街巷》载:东木头市西口外紧南边,清代就有食堂,做一种饼很有名,据说慈禧太后来西安吃过,所以叫“太后饼”,这个地方多年开饭馆,后来就成了南大街饺子馆。但是我却知道,西安早在年前就有太后饼了,且得名于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薄太后。不知两个“太后饼”是否一回事?传说此饼用猪板油、面粉加佐料和制,烤烙而成,具有外皮焦黄酥脆,内质层次分明,柔软可口、油而不腻、咸香适口等特点,可惜已基本失传,西安现有富平“太后饼”,不知渊源何处?

  

  

  东木头市这条街从西朝东沿路与印花布园、骡马市、安居巷、南柳巷、三柳巷、太平巷、永保巷、盐店巷衔接。

  

  东木头市西段的路南,清代有“左文襄公祠”,简称“左公祠”。这是清政府为纪念左宗棠在陕西、甘肃、新疆三省平定“陕甘回民事变”“收复新疆”有功而建立的。有人赞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及意义,说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气质”,“中国如今的万国土得感谢左公”;英国人也高度评价:“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军队所取得的最光辉成就。”

  

  左宗棠年任陕甘总督,年被授为东阁大学士。年授封为二等侯,年9月病故于福州,谥文襄。当年的“左公祠”面宽五间,青砖高墙,屋脊雕花,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左宗棠是湖南人,因之这个左公祠当时是在西安的湖南人经常聚会的地方,等同于湖南会馆(两湖会馆在南四府街)。辛亥革命时期和民国初年,刘世杰、牛策勋的军队曾在这里驻扎过。刘世杰,当年在大雁塔歃血为盟的“三十六弟兄”中就有他。西安光复,秦陇复汉军成立,曾被任命为四大都督之一的军令都督。牛策勋初任马队第七标标统,后任陕西第一师骑兵团团长、师参谋长等职。

  

  约在年左右,湖南同乡在这里创办了“私立文襄中学”,年后一度改称“解放中学”,仍属私立性质,年改为西安市第四初中,后改第二十四中学,门牌为东木头市号。作家韦昕就租住在左公祠东隔壁的院子,他说:“可惜祠堂到我看见时,已荒废日久,正门两侧租给卖蔬菜的小铺,整个祠堂,包括戏楼、正殿和院落成了仓库货栈。……左公祠后面的房屋院内则精致多了,有小花园、石砌的假山、小亭、走廊,颇为曲折幽静。左公祠后面的东侧还有好几处房屋,连同左公祠,当时都归湖南会馆所有。”

  

  左公祠的东边是清朝曾任江西巡抚张芾的公馆。张是陕西省泾阳县人,任江西巡抚时参与过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并力保南昌不曾失守,为清廷立下不小战功。旋因反对曾国藩高价出售盐票盘剥人民而获罪,被免职回陕担任团练大使,同治年间时称“回乱”,后又被称为“回民起义”,张带人到临潼油坊街安抚“叛乱”部队时被杀。

  

  

  张芾公馆的东边,曾有个“西京筹备委员会”,是“一?二八”事变之后,南京政府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之后,于年春设立的陪都设计机关,由国民党元老张继(溥泉)出任委员长主持其事。该机关除测绘、印制了西安城和郊区的地图外,还组织人力广泛调查记录西安及其周围的名胜古迹。

  

  西京筹备委员会的大院内右边有一座10米多深、1米多宽、30多米长的防空洞,抗战时日本飞机轰炸西安,这个防空洞就成了周围人的避难所。但防空洞小,根本躲不下多少人。加上年2月,日本飞机给筹委会的前院准确的投下了一颗炸弹,把房子炸毁了6间。看来,西京筹备委员会目标显著,成了日寇的重点轰炸对象,加上年3月7日,西安东厅门的天水行营驻地受到日本鬼子疯狂轰炸,损失伤亡惨重,死了三位将军。所以,西京筹备委员会机关立即于同年七月就紧急疏散到城南的清凉寺去了。

  

  年3月西京筹委会被裁撤后,会址归晋陕监察使署占用。其原有房子为两大院,其中一部分地方是当时“华洋义赈会”的办公处。

  

  华洋义赈会的东边不远东木头市17号是《西京平报》的社址。楼上是编辑部,楼下是印报车间。该报创刊于年12月4日,出至年5月20日西安解放,是解放前西安较有影响的报纸之一。虽说是忠实地站在国民党立场的一张报纸,担任发行人兼社长的是CC中统分子李芝亭。有意思的是一次一版一则消息的大字标题本来是诬蔑“中共祸国殃民”,却弄了乌龙,成了“中央祸国殃民”。再有其副刊某日曾发表的一首民歌,内容却是:“盼中央,念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富的变成穷,穷的一扫光。”因而受过严查。

  

  解放后,这里曾是陕西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工作室后迁西大街,最后定址于龙首村,改名为陕西省艺术研究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跟着进驻,年代初成了西北文联,接着又改名为陕西省文联。“文革”时省上各文艺团体撤消,人员遣散,年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成立,也住进这个院子,实际上是把遣散下放各地市的文艺界老人手都收罗到这个所谓的研究室。记得主任是鱼讯,副主任是王汶石、常增刚,戏剧组组长是贺鸿训,主要研究成员有王治国、杨志烈、杜涛、黄笙闻、姜鸿章等。这个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可不敢小看,相当于曾经的省文联加省作协两个厅级单位的缩编,“文革”前四大老协会,即作协、剧协、音协、美协中的一批老艺术家,都住在这个院子,包括老作家胡采、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董得理等老作协的。年9月《延河》杂志以《陕西文艺》之名复刊,社址自然也安置在这里,具体是这个院子的东跨院。这里青砖墁地,古树蓊郁,一排古色古香坐南朝北的老旧房屋占据半个院落。当年的主编胡采、王丕祥,副主编王绳武、贺鸿钧,编辑部主任董得理、副主任杨韦昕,都在这上班。王汶石先生的儿子王晓渭(现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当年就上的是附近的西安市二十四中,还有老剧协的袁光、马良田、金威、张孝慈、杜耀民等,他们都是“文革”初被下放到外县的,刚回来也都住在这里。

  

  我20世纪年在铜川市歌舞团工作,曾在西安参加全省文艺会演。年在西大街省文化局招待所开研讨会,我去这里请过戏剧评论家杜耀民。最后各个协会恢复,纷纷搬回原址,这里单独成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驻地。门牌为东木头市街号。当年剧协还叫中国戏剧家协会西安分会,老主席先是马健翎,后是鱼讯。后来我经常光临这地方,认识剧协不少人,例如陆炳寰先生,我们年认识,我在铜川歌舞团工作,年我被聘为编辑和他一起编过《文艺新作》,年我调入铜川市中心文化馆,我们又同一办公室共事5年多,直到年我调入西安市文联《长安》杂志月刊社后,他年调到省剧协任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还有和老陆先后调入省剧协的曹春浪,后改名曹迟。他在铜川和我是文学上的好朋友,调入西安后我们仍有来往,邀请他多次参加我组织的文艺家采风活动。《当代戏剧》主编王晓玲,她约在年前后调入省剧协,在市文联创研室任主任,我是文联创研室专业作家,我们一起工作了五六年。由于她的邀请,我于年被聘为陕西省戏剧家协会主办的《当代戏剧》杂志社的特约编审。虽然时间就一年,但经历难忘。记得《当代戏剧》年3期,还发表过我的短篇小说《那年三月的故事》。

  

  我的朋友,一级画家,陕西省美术家画廊主任耿建告诉我,东木头市正月热闹非凡的灯市就在省戏剧家协会门前,这里灯市上的各色花灯,非常精美,曾引起著名油画家蔡亮、张自薿的兴趣。耿建还说:他和蔡亮、张自薿到东木头市去观灯,现场写生、拍照,还买了几盏他们喜欢的彩灯。年创作了油画《迎春花灯》,中国美术馆收藏。画的背景是东木头市灯市,人物是延安人,这也算是中国画坛难得的佳话。

  

  东木头市西段的路东,还有清代的绍兴会馆,解放前改建为“私立东南小学”,现在是“碑林区东木头市小学”。

  

  

  东木头市街马路北边一摆子,离南大街不远处曾有一座明代的永兴王府。永兴王是朱元璋分封到西安的秦王朱樉次子朱尚烈,永乐元年()被册封郡王,传了六代到万历二年()不再袭。王府的南门正对东木头市街路南的左公祠,清代时永兴王府已败落荒芜,被一座黑漆大门隔绝,因王府靠着开元寺西墙,这一片区域,在民国年间的年陆建章督陕时改建成了卖淫嫖娼的花街柳巷“红灯区”,以收取花柳税揽财。解放后才被彻底取缔。这个沦落的永兴王府,被人们称作“红壁殿”,三间门面宽,遗留的旧建筑依然雕梁画栋,高大宏伟。但因一道围墙和黑漆大门相隔,多年来并不被人注意,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拆除,成了新建的西安市保险公司驻址。现在为珠宝店。

  

  当年的明永兴王府占地面积很大,但随着明朝的灭亡,王府里一切都烟消云散了。但王府里有一片人工修筑的湖,可能因为还有点面积,蓄水也丰沛,加之生逢乱世,谁也顾不上管,就自然存留了上百年。待解放后水被排干了,才成了这里一家义和园酱园放酱缸的地方,因为地方大,一下放了一排一排数百口老陶瓷瓮。年公私合营后,义和园酱园搬走了,接着成了西安百货公司的总仓库。

  

  西京筹委会所在大院门前曾经有一个小广场,西京筹委会撤销后,又形成了说书唱戏、耍猴打拳玩杂技,卖眼药卖大力丸的游乐场。对面曾有一家油漆作坊,名“积盛成”,建于清末,所选地址前身曾经有座鲁班庙。鲁班庙何时建?没查到记载,因东木头市得名于明代,木头市上会聚着一大批以木头制品为主营的店铺,什么木器铺、箱子铺、轿铺子、桶铺子、牌匾铺等,这就离不开木匠。鲁班被木匠奉为祖师爷,木工行为鲁班造庙,年年岁岁祭拜,以求祖师庇护,这肯定是必须配套的。而在民间凡从事“金银铜铁锡、石木雕瓦漆”的九工十八匠的技艺者,均敬称其为“鲁班爷”。笔者以为,东木头市上鲁班庙,建造年代应在明代,不晚于清代。但鲁班庙毁于何时,也不太清楚。后来鲁班庙成了油漆作坊,开始时也顺理成章,可惜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扫除封建迷信一时成了社会潮流,鲁班庙遭废弃,泥塑的神像被推倒搬离,也成了必然。而拆修庙宇时,在其墙脚下发现一道从兴庆渠引水到永兴王府人工湖的小水渠,遂被利用改建成了地下室。

  

  上世纪50年代,东木头市做木器家具生意的虽然不多了,但仍有几家,还有卖拖把、床板的,甚至有卖劈柴的。有卖的就有做的,巷子中也曾有个简陋的拖把厂,上点档次的有一家名叫美坚的木器沙发厂,宁波人办的,生意还不错。街上的商铺,一律是一长溜铺板门,一扇一扇木门板,约有一拃半宽,嵌入上下木槽里。营业时卸下来,傍晚打烊了再把木门板嵌上去,只留下两扇可以开阖的门板,就成了门。有编织棕床的店铺,用竹子编油篓子的店铺,还有家棺材店,叫枋店。

  

  再后来东木头市的这些有点规模的木器铺,都被集中起来,和市上其它几家厂,在南门外南关正街28号组建了区属集体企业——锦华木器厂。年碑林区又把锦华木器厂上交西安市,归属西安市二轻工业局。

  

  

  除过前文介绍的《西京平报》,《延河》改名的《陕西文艺》,以及《当代戏剧》等报刊,东木头市文脉深厚,实为西安创办报刊集中之地。

  

  《陕西省志?报刊志》载:《关西日报》年2月12日由刘云楣主办创刊,刊布新闻,社址在西安东木头市。

  

  年4月16日该报在《本报启事》中称:“本报系合资营业,由发起人集股进行,以期逐渐发展,俟实力充足后当为秦报放一异彩。……暂租南柳巷房屋一所,为本社编辑发行处,凡有接洽函件,均向该处询问可也。”据此启事看,该报开始的社址在南柳巷,后才移至东木头市。该报在这一天还刊登了陈文谦的关西日报社开幕祝词:“关中建设,西北刷新,日增月进,报章长春。”该报经理之职由刘云楣自任,主笔为杨伯渊(风轩)。杨伯渊系陕西爱国教育家刘古愚的弟子,也是当时教育界的名人,因而该报不但注意教育消息,也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例如该报创刊时适逢华盛顿会议,瓜分中国之“九国公约”消息传至西安,西安学生界纷纷组织外交后援会,要求收回“旅大”,否认“二十一条”。《关西日报》积极报道了学生的爱国活动,并配发了社论《民气》,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

  

  还有创刊于年11月28日的《民意报》,曾用名《民意晚报》《民意日报》,社址在西安市东木头市东口。该报最早是由杨虎城部参议薛兰生同杨部陕西警备师师长马青苑集资兴办的。发行人兼社长、经理薛兰生,总编辑先后为刘云楣、张仲洽、方云樵。发行最高达千份。日本投降前夕因经费困难自行停刊。该报系民营报纸,偏重于为市民服务的幽默文艺和地方新闻。副刊栏目有“乱弹”“晚霞”。年11月该报四周年纪念,曾举行“秦腔菊选”,轰动西安全城。加之名报人景梅九常为该报撰稿,颇得一般读者欢迎。

  

  东木头市还是当年西安最有名的《秦风日报》社的社址,号,一所三进的深宅大院里,是刘镇华之后任陕西省长的刘治州(凤翔县人)的住宅。《秦风日报》创刊于民国二十六年(年)5月9日,杜秉诚为董事长,成柏仁为社长兼发行人,张性初(张秉仁)担任主编。

  

  其实民国时期先后有两个同名的《秦风日报》。早期的《秦风日报》由宋伯鲁、胡舜琴、徐宝荃等集股创办,社址南院门。南南轩任总编,俞嗣如等担任采访工作,以“合群建国,力富图强”为宗旨。民国元年(年)1月15日首份报纸出刊,八开二张,是长安出版大型日报之始,并注明“诸夏民国秦省邮政总局认为新闻纸类”。栏目有社说、公牍、新闻、专件、文艺撷萃、来鸿去雁、杂俎等。民国6年(年),因“持论公正”刊登直言文章,《秦风日报》被查封(一说因经营亏损而遭查封)。而位于东木头市后期创办的这份《秦风日报》,继续坚定地保持早期《秦风日报》“持论公正”的传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而备受西安广大读者欢迎。

  

  再有两家存在时间较短的刊物。第一家是年5月西安平凡社编行的《平凡》半月刊在西安创刊。16开本。系综合性刊物。通讯处西安东木头市街34号。年7月被国民党查禁。

  

  第二家是年1月3月,由牛汉、张禹良、刘西贤、杨丹等组织流火编委会编的文艺刊物《流火》在西安创刊,地址东木头市公字6号。该刊主张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为大众服务。可惜仅出1期即被迫停刊。

  

  其中诗人牛汉,我是经老诗人沙陵先生介绍,与之曾有一面之缘。我年开始编选《新诗警句佳句赏析》一书,选了牛汉先生几节诗歌作品,可惜此书因部分稿件遗失未能出版。

  

  《民国西安词典》载:东木头市街盐店巷2号,曾是《箴言周报》后改名为《星期邮报》社址。年5月创刊,社长符泰康,发行人霍风,主编曾建。

  

  年12月西北论衡社的《西北论衡》半月刊原在北平出版,创刊于年10月15日,16开本。负责人刘喜亭。9、10卷为月刊,11卷为季刊。年12月从第3期起在西安复刊。国民党中央企图向西北扩大反共势力,在陈立夫、陈果夫的资助下,由CC分子白子瑜主办,专门报道西北的历史、文化、文物情况。年白调离西安,继由陈赍泰负责。出至年。地址西安东木头市公字6号。

  

  是年西安平民医药周报社编的《平民医药周报》在西安创刊。沈伯超发行。地址东木头市30号。出至年4月。

  

  

  位于东木头市街路北,骡马市与印花布园之间,曾有个名噪一时的尚友社,他们演出的场所叫“尚友社剧场”。剧场早先是从“三意社”出来的一批人新组建的“集义社”的演出场所。地方是“集义社”租借“裁缝会馆”的“三皇庙”。这“三皇庙”位于骡马市和东木头市之间的西北角上,大门开在东木头市街上,由三间宽的大殿和它前边的广场以及在广场最南边的戏台子组成。大殿坐北向南,前面广场在搭盖了席棚后,放上木条长椅,大概有20多排是观众席,在观众席外的三面,围上木栏杆,是买签子看戏的站票区域,大概有多个位置。“集义社”年封箱散伙,变成尚友社,又到这里演戏,戏园子也由芦席围遮变成了砖木结构。《陕西省志?文化艺术志》大事记载:民国三十四年()6月,刘光华、骆彦芳等人在三原县成立尚友社。不久迁至西安,并修建东木头市剧场。

  

  三原县张家巷,由原集义社的刘光华、骆彦芳、郭育中、田玉兰(会计)、张宝元(茶房)等5人筹办。知名演员有文武小生张新华、王集志,旦角杨金声、李正华,净角张健民,丑角冯庆中等。

  

  迁至西安后,因无固定剧场,多在东关枣园巷小学的操场演出,随后修建了东木头市尚友剧场,招收了一批学生进行培训。出科后驰名的有陈尚华、王尚志等。其时刘光华为社长,并成立了董事会,王伯谋任董事长,何振中任理事长,这是尚友社最鼎盛的时期。后来在该社参加演出的还有须生康正绪、李正斌;旦角王玉琴、李爱云、华美丽、傅凤琴等。演出的剧目有《铡美案》《黑叮本》《斩单童》《二进宫》《闯宫抱斗》《李白醉写》《走雪》《三娘教子》《黄鹤楼》《拷寇》《拷红》《三上轿》《游西湖》《西厢记》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尚友社积极演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连演数月不衰,轰动了西安剧坛。并经常深入农村演出,年演出的秦腔现代戏《刘莲英》,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导演三等奖。演员张健民、李爱云、张新华、何振中等获得演员一等奖。“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易俗社合并,后分制,改为西安市秦腔一团。

  

  年尚友社剧场重建,年更名为朝阳剧场。当年一个戏班子敢不敢用坤角,决定着它的上座率,尚友社在这方面敢于大胆创新。秦腔第一个坤角女演员孟遏云,就是先在尚友社登台的。后来“尚友社”又启用了王玉琴、华美丽、李爱云、傅凤琴四大名旦,由于女演员领一时风骚,尚友社的《梁山伯和祝英台》连演三个多月,场场客满,名声大震,而以唱《三娘教子》和《杨门女将》驰名西北五省区,成为20世纪50年代初西安剧坛一朵靓丽奇葩的王玉琴,她家就住在东木头市南柳巷对面。

  

  东木头市号还驻有过五一剧团。该团年创建,原为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后勤政治部文工团,简称“战勤剧团”。年7月移交西北野战军后勤部西安办事处,由兰州迁至西安。年移交陕西省军区政治部,改名为陕西省军区五一剧团。年下半年移交西安市,改名为西安市秦腔三团。年,恢复原名五一剧团。主要保留剧目有《戚继光斩子》《枣林湾》《红楼梦》《祥林嫂》《三曹父子》《汉宫秋月》等。李爱琴主演的传统戏《周仁回府》和现代戏《三世仇》,曾久演不衰,深受群众欢迎。

  

  一条老街上有剧团、有戏院子,这条老街的文化氛围自然浓厚,百姓生活的自然丰富多彩。在东木头市和骡马市这相邻的地界上,竟有三家西安著名的秦腔剧社三意社、尚友社和五一剧团,说明这里就是古城的戏窝子,西安著名的三大剧社(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独占其二,真正是西安的唯一。

  

  现如今,因为年5月骡马市地区拆迁改造,朝阳剧场被拆了,但向东多米处又建起了一座西安尚友秦腔茶楼,也算是给热爱秦腔、热爱尚友社的戏迷们留下了点念想。

  

  

  东木头市东段有一所规模较小的小学,名私立“伦海小学”。清末民初时创办,地址开始选在在骡马市南口对面的菩萨庙,年因学生人数增加迁到东木头市安居巷北口老爷庙。创办人陈勋臣,家就住在东木头市菩萨庙南面。陈勋臣任董事长兼校长,陈先生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纺织系毕业,曾先后任长安县教育科长,长安纺织厂厂长,汉中税务局长。这所私立小学为什么名叫“伦海”呢?我乍一听,以为是个洋名字,后来经朋友解释,才知道“伦”指这里曾径的五伦坊,区域包括骡马市至太平巷、印花布园、大门道巷一带街坊。“海”指六海坊,区域包括太平巷至东羊市西口地区。年与五柳巷小学合并。年校舍房产划归西安市二十四中,作为分校使用,后成二十四中家属院。

  

  往东的东木头市19号,年代被高又明先生购置作了住宅。实际高先生购置的住宅还包括20号、21号和23号,加上太平巷4号(实际是23号后院另开大门而分出的)。四个大院子连成一片,可谓规模宏大。

  

  高又明先生的儿子高启纶在《马头墙下诉说东木头市过往》一文中有:“年秋,先父由北京返回西安,购置了原镇嵩军总部副总司令憨玉昆和王军长的房产,从此扎根于东木头市。”

  

  高又明(年-年)名明德,字又明,以字行。为辛亥革命元老,是井勿幕在开元寺成立陕西同盟会时最早的一批核心成员。当时年仅20岁。高又明积极参加了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起义,曾专门学习武器与炸药的制造技术,为陕西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很大贡献。靖国军时期为靖国军司令部军械处处长,后又为兵工局局长等职,民国十五年(公元年)以后退出军界。“九一八”事变后,高先生深感发展民族工业的重要,也是抵抗外来侵略的物质基础。于是三十年代以后,与陕西几位商界人物,先后集资创办了集成三酸厂、西安阿房宫电影院、西京中国国货公司等,加上年创办的广济大药房。这些企业以后都成为了西安近代工商业的中流砥柱,为西安的建设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高又明还著有《如是我见我知录》一文,是根据自己辛亥革命时期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所撰,成为研究同盟会在陕西早期活动的重要史料。

  

  高启纶的文中说:我家主要居住在东木头市老门牌22号,这院子门楼很普通,到了二门子才看到门楣上的砖雕以及“勤俭持家”刻字,一棵金银花树缠绕其间;进入庭院,可以看到一个小海子里养着金鱼和睡莲。

  

  22号除了大厅房屋外,横向向东还扩充为5开间,其中上房是生活起居的重要场所,……屋内的小木阁楼是父亲收藏字画、书籍、文物的地方。东边的套间是父亲的书房师佛轩,西式大窗临向二门外的过道,光线充足、空气新鲜。书房东边有一道夹墙,具有隔音、防寒、防暑、防潮和隐蔽等功能。

  

  我家的19号院实际是20号的后半院子,由20号旁边一条很长的通道进入,里面是个大杂院,……20号门房东南角是个茶铺子,其在进入19号的通道外侧开了一个便门,内外放着长木凳子,以及供客人吸旱烟锅用的火绳。……我家23号最初是个商行,临街摆放着拆卸下来的铺板。这处院落和太平巷4号是一个产权,起初为了出行方便在太平巷开了扇大门,后来隔开成为两座院子。我第一次去太平巷4号,……在葡萄架的南边,发现了一座异常精美的青砖地下室,其门楣上镌刻着“潜心静居”,落款“庚申榴月”,即年农历五月。看来,高启纶的文中这地下室,应该是原主人修筑的。

  

  高启纶还说:新中国成立后,23号院曾为西藏办事处所在地。年西藏办事处搬走。

  

  解放后东木头市19号院子成了民盟陕西省委作为办公地址。这里修建了一座大楼。年19号院民盟大楼又成了陕西省政协、参事室、文史馆、工商联、民革、民建、九三学社加上民盟的办公场所,当时叫陕西省统战系统学习班。年12月这个“文革”后的临时机构的学习班才被撤销。年8月重组建的政协陕西省委员会才离开19号,搬到建国路信义巷13号(原西北局办公地)。今建国6巷1号。

  

  高又明旧居这所深宅大院,虽然谈不上豪华,但很气派。高又明后人回忆高家大院:“坐南向北,占地多平方米,分前院、庭院和后院,近百间房,雕梁画栋,属于明清婉约风格的建筑。”

  

  “高又明生前喜欢收集文物和栽种树木,一些大型的青铜器是高家大院的一大装饰,不过在‘大跃进’期间,这些青铜器大都被砸碎炼钢去了。”

  

  再就是解放后,高又明先生把自己在周至、鄠县的多亩水田,无偿赠给了当地的农民。这并非是他有什么先见之明,笔者以为这出于高又明先生的善良本性、思想觉悟和开明。老作家韦昕回忆:“常见他(高又明)老人家,一袭长衫,手持拐杖,在人行道砖铺的地面上行走散步。”

  

  它的西隔壁,曾是民国著名的《秦风日报》的社址,报社的主任是进步人士王俊生,解放后曾任陕西省工商联秘书长,而陕西省工商联就在东木头市11号。

  

  我中专的同学俞唤平就曾住省民盟对面的21号,他们家先前住永保巷2号,院子西院隔墙就是碑林博物馆。

  

  陕西省工商联三进院子中第二进院子,是陕西省文史馆存放书画资料的地方。“文革”前陕西省文史馆在北广济街,“文革”初解散时把馆里收藏的一大批书画资料存放在这个院子里。后来这些珍贵的书画资料损失不小,不少卷轴中的木头让管理人员当柴禾烧炉子了。我的朋友省文史馆的处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省散曲学会会长徐耿华跟我说,是他在这里发现了一批馆藏的珍贵字画。原来是年代时管理库房的人向他请示,要把这些破旧的书画当废品处理,徐当时是科长,翻开一一查看,第一幅就是于右任的书法,赶忙叫来馆里其他领导,才算保住了。当时省文史馆在附近骡马市的工农旅社办公,后来才搬到省政府办公大楼。徐耿华还跟我说,这批书画大部分是张凤翙女儿捐给国家的,还有于右任秘书、一副省长捐的。

  

  这所大宅院也是封至模、刘仲秋、郭建英、任桂林、韩望尘、韩绾青、马公弢等18人创建的教育机构夏声戏曲学校的校址所在地。夏声也是西安第一家培养京剧人才的戏曲学校。年3月他们在南柳巷封至模家组成董事会,封至模任董事长兼校长,集资两千三百余元,筹建夏声剧院、夏声戏曲学校。为京剧在陕西普及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夏声演出剧场在竹笆市。抗战时为避日本飞机轰炸,迁汉中,回西安后驻青年路澄华巷。年12月,远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南京,转上海。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任过名誉校长。

  

  曾任西安市文化局局长的苏育生说:当年夏声剧院排演了反映国民抗日的现代京剧《新打城隍庙》。之后他们改编或创作并排演了《花木兰》《梁红玉》《巾帼英雄》《陆文龙》等鼓舞国人爱国热情的近百本戏,每次演出都轰动全城,观众场场爆满。

  

  

  医院医院,初建时就在东木头市街。

  

  年,英国传教士德弥士、敦崇礼等人在西安东木头市购地建院,创办西医院,名医院。于是,医院在西安东木头市宣告成立。她的开办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从此,医院成为了西安的一张亮丽光灿的名片,开启了现代医学在陕西乃至中国西北地区的大门。

  

  5年后的年,英国人姜感思抵达西安,担任院长,医院进行全面改造和扩建。设男女病床各16张,并设门诊部、手术室。

  

  年初,医院得到大的开拓发展,在陕西三原县创办分院。医院规模及患者人数为渭北各县之冠,初步解决了渭北地区患者就诊问题,功莫大焉。

  

  年,医院病床增至40张,住院病人年近千人,诊治范围扩至甘肃等地区。医院尤其擅长眼病治疗,“能够让盲人看见光明,麻风病人也可以治愈。”医院的评价。迄至今日,医院为前身的医院仍以治疗眼病而享誉西北。

  

  年10月22日,辛亥革命西安起义爆发。医院极积投入这股革命洪流。医务人员义无返顾走上火线,在救治革命军伤员、医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设东、医院及七家分院。几乎完全充当了医院的职能。辛亥革命成功后,医院又协助陕西军政府组建陕西红十字会和秦军恤伤院。

  

  年,秦陇复汉军政府为感谢表彰医院之功德,遂捐赠原满城东南隅官地41.亩公地于医院以建筑新院。《新城区志》大事记亦有这段记载:民国元年(年)“陕西军政府将原‘满城’东南隅官地41亩划拨给基督教医院建设新址。”民国五年(年),该院从东木头市街迁到今解放路南口的新址,更名医院,为的是发扬“广济苍生仁爱天下”的精神。

  

  医院又改名医院,从医院、医院医院,已历经多年历史,真正是让西安人民永不能忘记的救死扶伤,大医精诚的光辉历程。

  

  安居巷面对骡马市街口,我的老师著名画家张义潜的母亲雷清俊老太太20世纪50、60年代曾在这里路北开了一家卖饸饹的小饭铺,她老人家年轻时守寡,就是靠卖馆饹供养儿子张义潜在东北鲁迅美术学院学美术。听张老师说过,他小时候就在这一带小人书摊上,靠看连环画学画画,而且这里有三意社、尚友社,他看戏不要钱,守门都认识。所以从小他就对戏剧人物及服饰都特别熟悉,后来他创作《林则徐虎门销烟》《闯王李自成》《丝绸之路起长安》《秦皇征战图》《魏武述怀图》《昭君》《霸王别姬》《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当阳风雷》等历史题材中国画,一举成名天下知。另外,他还画了不少古装人物的连环画,让我佩服透顶,张老师说他那是童子功。

  

  而让人困惑的是,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西安这座古城也换上了现代化的外衣,城市里摩天大楼纷纷拔地而起,那些带着历史记忆的老宅子却越来越少。惊闻年4月东木头市与柏树林十字一座古建筑,可能就是陕西省工商联占用过的那家大院,失火被烧,而且是浇灭了明火,暗火又复燃起。据省工商联一位退休人员说,解放前便有这栋建筑,属清代至民国之间的建筑,年代省工商联搬离后,这里便闲置着。可这处老宅院,竟三天两头不断经历着大火的袭扰。有新闻报道说:火灾现场,雕刻动物及风景图案的木门周围已被烧成木炭,房梁上的横木几乎全被拆下,楼体,除部分木质完好外,其余均被大火及水侵成黑色。让人每每想起都深感心痛。

  

  所以西安的古建筑防火,必须给以高度重视。否则无论是天灾或是人祸,古民居、古建筑都被毁光了,城市的文脉自然也就断了,再有名的古城也都成了无根之城。

  

年8月初稿

  

年5月修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shizx.com/xaszy/4867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