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十年,西安经济和社会发展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经济规模迈上万亿台阶,综合实力跃入新赛道;创新驱动实现引领性成长,城市发展凝聚新优势;生态文明实现革命性变革,绿色发展已成新风尚;共建“一带一路”实现战略性突破,开放经济打造新高地;发展成果共享实现普惠性提升,共同富裕启航新征程……
9月20日,市统计局发布“数说西安十年”成就报告,用一组组数据展示西安十年来的新成就、新样貌。
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经济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
综合实力跃入新赛道
十年来,西安市始终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
(一)经济规模迈上万亿台阶
在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经济发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长,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特别是年以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连续跨越5个千亿台阶,年成为西北首个GDP破万亿城市,年达到.28亿元。—年GDP年均增长7.8%。
(二)城市能级实现标志性跃升
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代管西咸新区,城市层级提升,发展空间优化。省内影响力扩大,全市GDP占全省比重由年的30.9%提高到年的35.9%。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年末常住人口达到.30万人,比年末增加.30万人。城区常住人口超过万人,跻身特大城市行列。法人单位数成倍增长,达到31.25万个,比年增加20.85万个。加快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建设,富阎一体化加速推进,区域协同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
(三)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持续推动质量、效率和动力“三大变革”,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年,全市人均GDP突破8万元,达到元,是年的1.7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5.82万元/人,是年的1.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亿元台阶,达到.96亿元,年均增长12.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8%;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27.0%和28.9%,比年下降5.5和4.9个百分点。
二、创新驱动实现引领性成长
城市发展凝聚新优势
十年来,西安市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创资源富集优势,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发展新动能优势凸显。
(一)科创实力持续增强
从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到建设秦创原“一总两带”,科创活力加快释放。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跨越、、亿元三个台阶,年突破亿大关;投入强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5.05%。科研成果丰硕,年,发明专利授权量1.41万件,是年的4.0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
(二)全面创改纵深推进
从坚持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到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区两级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90%以上,多次获评“中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年成为第7个市场主体超百万的副省级城市,年末累计在册各类市场主体达.02万户。深入实施“龙门行动”计划,境内上市公司达到48家,比年末增加19家。
(三)新经济加速成长壮大
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速发展。年,全市“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0.8%,比年提高2.7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9.9%,比年提高1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6.4%,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7.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重25.6%,比年提高6.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3.1%,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1.6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占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比重达27.0%,比年提高20.7个百分点,年均增长35.4%。
三、经济发展实现结构性转型
统筹协调形成新格局
近年来,西安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升级持续推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6+5+6+1”现代产业体系壮大成势。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6大支柱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21.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9.3%,提升11.0个百分点;5大新兴产业、6大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3.1%和8.3%;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多次上榜全国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89:33.54:63.57。
(二)需求结构持续改善
投资发力于基础设施、高技术产业等领域。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29.0%,比年提高9.4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占11.8%,比年提高4.5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加速提升。汽车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比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消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分别达到3.3%和1.5%。一般贸易加快发展。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41.0%,远快于进出口总值增速,占进出口总值比重达到24.0%。
(三)区域格局转型重塑
市区承载力阶梯式扩容,设立高陵区和鄠邑区,行政区划由9区4县变为11区2县,市区土地面积占比比年扩大15.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GDP占比分别提高到八成和九成以上。开发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在开发区高速发展、年代管西咸新区等带动下,年8个开发区GDP占比首次超过50%,年进一步提高至51.4%。
(四)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
年以来,西安市累计实现户人脱贫,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年的2.94降至年的2.70。城镇化率由年的72.13%提高到年的79.49%,提高7.36个百分点。
四、生态文明实现革命性变革
绿色发展已成新风尚
十年来,西安市始终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产业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一)绿色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加快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打造宜居、文明城市环境。城市绿色容量加速提升,近三年每年新建和改造提升绿地广场、口袋公园个以上,新增城市绿地0万平方米以上。十年间,三次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二)绿色经济形成规模
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产业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实现量级提升,产量分别达到26.90万辆和.50万千瓦。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主要能源消费品种中,天然气、电力消费量占比提升至18.7%、15.0%。高标准农田、无公害蔬菜等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产量稳定在万吨以上,蔬菜产量达到.80万吨、比年增加.84万吨。
(三)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生态修复取得重要进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3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天;污水处理率达到96.87%,比年提高7.36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98%,提高5.05个百分点。
五、共建“一带一路”
实现战略性突破
开放经济打造新高地
十年来,西安市始终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加强对外贸易、对外交流,加速驶入双向开放快车道。
(一)市场开放资源加速流动
市场有序开放,人口、货物、数据等重要元素加速聚集流动。—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年均增长3.9%。—年,年均客运量2.52亿人次,年均货运量3.39亿吨。年,邮政业务总量88.72亿元,比年增长12.9倍;邮政业务收入.51亿元,增长13.1倍。大力实施数字赋能计划,持续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
(二)金融开放服务不断增能
探索推进丝路金融中心建设,金融业机构、规模双双增长,服务支持经济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年年均增长11.4%,快于GDP年均增速3.6个百分点。年末,金融业法人单位家,比年末增加家。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4.4%。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37万亿元。年,保险公司赔款支出和各项给付金额.54亿元,增长2.7倍。
(三)外贸开放通道持续拓宽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长安号成为对外开放重要通道。“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两法庭三中心一基地”建成投运。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年末,全市国际友好城市达到37个,国际航线通达全球37个国家和地区。外商投资法人单位家,增长46.0%。年,进出口总值.96亿元,与地区生产总值比值为41.2%,比年提高22.4个百分点。
六、发展成果共享实现普惠性提升
共同富裕启航新征程
十年来,西安市始终不忘初心,为民多谋利,为民多解忧,人民群众共享全面小康成果,获得感不断增强,连续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一)居民就业收入稳步增长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鼓励创业创新带动就业,激活灵活就业市场。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53万人,比年末增加.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以下。—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至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元增加至元。
(二)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改善
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规模扩大。年末,全市各类普通教育学校6所、在校学生.79万人,比年末分别增加所和68.39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7.94万张,增加3.52万张。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0和.26万人。城市建设补短板、强功能、提品质。城市迈入“高铁”“地铁”时代,地铁开通里程达到公里,地铁客运量突破10亿人次。近五年改造个老旧小区和条背街小巷,打通断头路条,建设美丽村庄个。
(三)社会文化事业活力提升
文化服务惠及全民。着力打造“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量千册件,是年末的1.4倍。电视剧《装台》《大秦赋》、纪录片《红星耀陕甘》、电影《柳青》受到好评。大唐不夜城步行街、易俗文化街区、小雁塔遗址公园等成为文化旅游新地标。全民健身蔚然成风。以“十四运”、西安国际马拉松、城墙马拉松等大型赛事带动全民健身,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50%以上。“15分钟健身圈”在“家门口”呈现,晨晚练点达到个。
十年来
西安市加速发展、加快转型
持续加力民生保障
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
蓝图绘就催人奋进
重任在肩加速启航!
原标题:《“数”说西安十年:蓝图绘就加速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