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源记忆老西安第二卷掀起古城文

白癜风有什么好偏方 http://m.39.net/pf/a_4784128.html

《记忆老西安》第二卷

  掀起古城文化浪潮

  

李连源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的朱文杰先生,是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他的《记忆老西安》系列丛书第二卷(上下册)终于出版了,这套站在民间立场写史的系列丛书,极大的慰藉了老西安人与之血脉相连的老城情结,让人们在行云流水般的,韵味十足的,以及具有平凡之美的文字中回望童年,徜徉西安昔日如烟往事的惆怅,记住一个个灵动鲜活故事的趣味与精彩,以及故事中知名、不知名的各色人等,在逝去的场景中追忆着自己与之交集的似水年华,从而渐渐认识眼前这座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城市的陌生。

  

  朱文杰先生是西安土著,上小学时生活在西安城墙西南隅的西安城墙圈内唯一以村命名老街巷~四知村。因历史动荡,风云变迁,四知村早已淹没在城市新建的水泥丛林之中,代替它的是拔地而起的一排排的筒易居民楼群。曾经的四知村、四知村里的人和事便和逝去的建筑一样无影无踪。正因为如此,激发了他留住这段“亲历、亲见、亲闻”历史的创作欲望,由一村放眼到一城,搜寻和对城市遗存抢救性地挖掘,经十年努力,一发而不可收,他不顾古稀之年发奋笔耕已达余万字,并在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文史馆)的倾力支持下,陆续付诸出版。日前刚刚出版的第二卷便是其只争朝夕,呕心沥血的成果。

  

  我与文杰先生交往虽然不过5年,但因都在全心全意地   

  文杰先生开始创作老西安系列纪实散文,从新世纪之初开始试笔,到年小成规模,新浪博客忠实记录了这段历程。近年来全民触网给作家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文杰先生与时俱进,及时开通   

  文杰先生的文章在一段时间里会反复推送,这得益于全民参与的网络。每篇文章后都有不少读者的留言跟贴,尤其故事发生地的原住民们,他们在热切地阅读之后,还纷纷追忆各自的旧日往事,提供线索,热情地告诉作者一件件珍罕独异的各类趣闻逸事,这让一切都追求尽善尽美的文杰先生欲罢不能。于是,他不辞劳苦频繁地深入街巷,去实地考察探访,然后把这些活泛的故事再次充实到自己的文章当中,让文章润而有韵,妙趣横生,其精益求精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文杰先生是一位“创作狂”,每每行文进入佳境,便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他常常夜半推送文章,凌晨打理留言,自顾自的陶醉文学创作的快乐当中。由于长期伏案、用眼,其腰椎、眼睛等常常遇病痛袭扰,即便如此他从未停下手中的笔,住院期间躺在病床上还手不释卷,一边查阅资料,一边在小小手机的荧屏上,敲字行文,以此为乐。

  

  几日前,我帮着把印好的《记忆老西安》第二卷搬运上楼,第二天便听朱老师的老伴说:“他昨晚兴奋得一夜没睡,就在这堆书中转圈圈。”这就是嗜写作为己任、嗜书如命的文杰先生!一位笔下生辉的老顽童作家,生活中可爱、风趣的老人,他把书籍和写作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和朱老师打过交道,或听过他独有的、充满朱氏风格的古城童谣、俚语和段子,给西安城的故事里增添了趣味和生动,彷如老西安人咥了一碗羊肉泡,别有滋味,这些在他的一、二卷收入的文章中随处可见,涉猎面可谓广而博矣。

  

  《记忆老西安》第二卷由西安城西南隅向东大街铺展,将这个古城第一金街“掀”了个底朝天,无论东大街老字号餐饮、钟楼食品店里的吃货;解放市场、华侨商店、大上海美发厅的摩登;或是钟楼电影院、西北电影院、新华书店等文化娱乐大餐……吃喝玩乐购物面面俱到,恰似一幅东大街的“清明上河图”,可归结为一句话“西安的东大街最时髦”。

  

  很有幸承蒙朱老师抬爱,参与了《记忆老西安》第二卷的校对,对这本倾注文杰先生心血的大作非常熟悉,颇感亲切,这种感觉与大多数西安人无异,从数以万计的跟贴留言中可见一斑。尤其是著名文化学者、教授、作家费秉勋先生说:“文杰文好,跟贴更有趣。”

  

  《记忆老西安》第一卷发行以来受到社会各方广泛赞誉,口碑颇佳,第二卷在初稿及编辑审读阶段便引起读者热议,作家与读者互动频频,大家共同期待新卷成书。现《记忆老西安》第二卷出版,几日内便有不少读者、朋友登门求购,一睹为快,每每此时,文杰先生签名时来者不拒,读者名、自己名一样不落。我在一旁提醒:“签您大名即可!”文杰先生回曰:“那不行,得尽量满足读者!”足见其对自己的新书和读者群,爱得深沉。

  

  日前,我所在的街道办事处购买《记忆老西安》一二卷各10套,登门时又有读者邮购,朱老师不辞劳苦在20本书上认真的一一签上自己大名,用吹风机把印泥吹干,随后装箱。放下笔他告诉我,仅三四天时间已销售近套。我想,对作者最好的回报无异于让其作品热卖大卖。

  

  对于朱老师和其《记忆老西安》系列,想说的话太多,文坛名家费秉勋、商子雍、李星、王戈、叶广芩、张兴海、和谷、渭水、冷梦、安黎等都有高论。许多不知哪路神仙的读者,也说出了我想说而没说出的话。读者王军说:“留下一个时代城市的记忆,是文化人的使命,是文杰先生的宿命。”钟楼上的雀说:“文杰先生为我们老西安人找回了乡愁,当称撰写老西安的第一人。”三秦牛黄说:“文杰先生《记忆老西安》,弥补了西安民间记忆这一缺憾。对西安,对西安市民和其中年轻一代,可以说奉上了一份大礼。它能让已消失或将消失,已遗忘或将被遗忘的街巷历史重新活起来,站立在西安人面前,乃至永存。”

  

  毋庸置疑,《记忆老西安》在西安掀起了一股文化浪潮,一套《记忆老西安》足以抚慰老西安的怀旧情结。

  

年11月25日~28日

李连源:文化学者、作家,《西安旧事》主编;老西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著有西安旧事40余万字,多篇作品收入《名人眼中的碑林》《名人看未央》等书;著有《闲话终南》《闲话西安》《闲适意趣》散文集及现代诗集。

本文插图陶浒

朱文杰:年生于西安,中国作协会员、国家一级作家。西安市文史馆馆员、“老西安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名誉会长、西北大学中国节庆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秦砖汉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城墙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出版诗集《哭泉》《灵石》《梦石》《朱文杰诗集》(上、下卷);报告文学《老三届采访手记》;散文集《清平乐》《拾穗集》《长安回望》《吉祥陕西》(上、下卷),《邮票上的美丽陕西》《记忆老西安》(第一卷上下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shizx.com/xaswh/4876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