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鲜为人知的西安长安区王曲街道北堡寨村张学良将军故居
/10/31,十月最后一天,适逢周末,新时代风采人物研究会执行会长、西安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李西红陪同旅游专家朱晔教授、一级建造师、一级造价师麻志文一同前往中国农业公园:中国唐村。
车子途径王曲街办北堡寨村上,再次看到张学良公馆牌子。朱教授建议去参观一下。
我们一行三人驾车沿村子道路爬坡而上,几次询问村民,来到公馆大门口!一个身着橄榄绿旧军服的老汉很热心,亲自带领我们从紧锁的铁门旁边大约六十公分豁口临时堆砌的青砖台阶进入。
院子里面有很多高大树木,草长的很高。几十亩大的一个院子,三面绿树环绕,地面杂草丛生,里面空无一人,距离大铁门东北米处有一栋砖木结构房子。
我们踩着杂草来到房子面前。
整座房子是砖木结构,青瓦屋顶,前院砖墙,一座圆拱门进去,是一个小庭院,走廊几个柱子上的油漆也开始有部分剥落掉了,房门紧锁,透过窗户玻璃,可以看到房间里空荡荡。很显然这里很少有人来。
张学良的公馆,西安一共有两处。大多数人基本都是知道建国路上的那座洋楼,但是王曲的这所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早听说这里有一座张学良将军故居,当地人称“张公馆”。和西安市区建国路的那个张学良公馆相比,这里几乎很少有人知道。
现在,这座建筑已经被西安市政府列为西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故居年始建,7年重建,独立坐北面南,平面呈山字型砖混仿德式建筑。
它对研究现代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这座鲜为人知的张学良公馆虽然离西安城区并不太远,但很少有人前来参观游览,平日里也大门紧锁。
这座张学良公馆位于北堡寨村,为仿欧式建筑。年,东北军进驻西安后,张学良在王曲城隍庙创办了王曲军官训练团,张学良、杨虎城二人分别任正副团长。为建办公之后休息之所,张学良亲自勘察周围,看上此处风景,出资2万元在此修建了这座欧式平房作为公馆。
此地原名绝龙岭,传为商末闻太师征周失败,自杀的地方。张学良认为名字不详,改为青龙岭。“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在王曲军官训练团旧地办起了黄埔七分校,此公馆成为时任七分校主任胡宗南的官邸。虽胡宗南又将此地改名兴隆岭,但青龙岭的名称至今依旧还叫着,反倒是兴隆岭之名叫的人少。
时光荏苒,神禾塬上的这座张学良公馆在岁月中日渐荒废,几近坍塌。后来多方筹资,在7年进行了修复和重建。
公馆共有房屋12间。据资料记载,园门西侧为警卫居室,东侧为张学良秘书居室。越过警卫和秘书再进一门,即是会客厅,张学良的卧室在会客厅的东侧,西侧几间为勤杂人员居住。
九一八”事变后,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调入关中,于年10月驻扎在西安城南约17公里处的长安区王曲镇青龙岭附近。张学良将军为了办公休息的需要,亲自勘测了城隍庙东南约一公里的绝龙岭,修建一座欧式住所。住所占地约10亩左右,坐落在青龙岭“龙”的尾部,为工字形平房,共12间,房屋正南面为一开阔的28亩树林,主房为欧式建筑,当地百姓称此建筑为五间楼。
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即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以下简称军校七分校)是继承中央军校西北军官训练班的基础上建立的。
抗日战争初期(年1月)军校七分校奉命筹办,同年3月29日在陕西凤翔正式成立。抗战胜利后(年1)并入成都本校,成为陆军军官学校西安督训处,续办至廿一期学生毕业(年9月18日);仍办军官训练班。
军校七分校的训练基地远及陕甘两省的兰州、天水、凤翔、西安、户县等地,辟窑洞为营舍或驻寺庙,校部设在西安王曲镇(原城皇庙内),陆续建有黄埔村、留村、曹村等新营房。七分校是国民党军事集团中最大的军事院校之一,学生总队毕业人数最多居各分校之冠。各分校多在年前撤并,而西安督训处仍在王曲办教学。从十五期至二十一期共计培养毕业生人;此外尚有军官训练班、军官教育队、政工干部训练班、补训大队等毕业约一万余人。
一九三六年六月,张学良、杨虎城联合在此举办了王曲军官训练团,被称为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就是现在的西安通信学院。张学良任团长,杨虎城任副团长,王以哲、黄显声为教务长。
胡宗南任七分校主任时住此,改名兴隆岭,曾召开过重要军事会议,接待过华莱士、陈嘉庚以及蒋介石、周恩来,宋美龄、蒋经国、蒋方良、蒋纬国、石静宜、蒋孝文、蒋孝武等很多人士。
张学良将军和这些在中国现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对国家的影响巨大,他们的事迹已经载入史册,流芳千古,受到大家的敬仰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anshizx.com/xaswh/486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