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
是秦始皇修建的以阿房前殿为中心的宫殿群。《三辅黄图》说:“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史记·六国表》说秦二世元年十二月才建成。狭义指以阿房前殿形成的朝宫宫城,“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在今西安西郊阿房宫村西南面积m×m;另外,泛指包括今西安、咸阳以东至骊山,宫三百座,周回三百里,尽为阿房宫。关于阿房之名,宋敏求《长安志》卷三秦记载:“《史记》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吾闻周文王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旧都也。’乃营作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新名。名之作宫阿其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然而,《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早在西周时,就将宫城称作“城阿”。古籍中出现过“阿旁”,因而有人主张改为阿旁,或拼音应读如“阿旁”。《史记·六国表》,有“厉共公十六年(公元前年)堑阿旁”的记载,颜师古《汉书·贾山传》注:“房或作旁说云。”
阿城
位于西安城西14公里长安县纪阳乡大古城村。历史上的阿城有两个不同的阶段。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在今三桥镇南阿房宫村西南赵家堡至大古城一带,建造了阿房宫朝宫前殿,现仍有周长米的大型夯土台基。据《三辅旧事》载,“阿房宫东西三里,南北五百步。庭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置铜人十二于宫前。”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秦亡后阿房宫毁。十六国时,西燕慕容冲据阿城,大体借秦朝宫宫城,但却重新作了修筑。遗址在今大古城附近,东西长米,南北宽米,慕容冲在阿城称帝,国号西燕,聚鲜卑族人40万。当时他据守阿城,与苻坚占据的长安对峙年余,后来苻坚失败,慕容冲进入长安。
上林苑
秦汉时放养禽兽供皇帝游猎的地方。随着历史发展其范围不同。秦上林苑在渭河南、沣河两岸,包括今西安市区,而曲江池一带则属宜春苑。《史记》说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年)“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阿房前殿,则宜春观、阿房宫皆秦苑故地。”秦代,上林苑中修筑离宫别馆,属于整个宫观二百七十、殿观百四十五中的重要部分。当时“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秦末楚军进入咸阳,抢掠一空,包括上林苑宫殿区火焚三月不熄。西汉初荒芜,高帝十二年(公元前年)开放上林苑,许民开垦。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年)常在夜间潜行出宫,在南山边打猎,自称平阳侯。一次与从骑进入农民的田禾中驰奔,户杜令将他们扣留,经出示皇帝的乘舆物件,才放了他们。武帝以为不便,又嫌秦上林苑太狭小,移民实边,开辟了范围广阔的上林苑。其地东起蓝田县鼎湖宫一带的白鹿原,西至周至县境内,南旁南山,北濒渭河(当然长安城郊长安、杜城、芷阳等县不在其内)。在其中建离宫、观、馆数十处。《汉旧仪》说:“其中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又说武帝“使上林苑中官奴婢及天下贫民赀不满五千者徙置苑中,人日五钱(从事蚕桑、纺织、铸钱、百工、陶t_00AA.jpg工、营竹),到帝得七十亿万,以给军击西域。”是一个大型百工作坊区,武帝辟上林苑时,东方朔不识其意,进言极力阻谏,武帝一面赞赏他并封给他官爵,但却立即开辟了上林苑。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就在上林苑蚕室受刑。上林苑建成后,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放养百兽供天子秋冬游猎。汉武帝性格豪强,好在秦昭王时修建的长阳宫(汉名长杨宫)射熊馆自击熊罴,展示了他不畏强敌的精神。到成帝刘骜,曾在上林苑至南山,发右扶风民数万人捕捉虎豹熊罴载以槛车运至射熊馆,命胡人与之手搏,观看取乐,致田禾无人收敛,杨雄作《长杨赋》讥讽此事。射熊馆在周至县临川寺射熊堡,比罗马的科洛西姆(colosseum)大斗兽场还早约年。《汉书·宣帝纪》: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以杜东原为初陵置杜陵县,徙丞相、列侯、吏两千石、赀百万者于杜陵县。从此建立了杜曲、韦曲等居民地,上林苑逐步开放。到元帝时“乃始捐下苑以予贫民”。东汉初,马援将上林苑土地买给农民,上林苑无复存在。
秦
西周时,秦作为地名指今甘肃省清水县张家川东一带。相传,伯益之后代非子为部落领袖,居于犬丘(今甘肃礼县东北)。大约在公元前—年间,周孝王因他善于养马,并为周朝提供了许多马匹,将他封于秦,因而以地名族。秦人成为西周的附庸,并为与犬戎抗争的主要力量。传到秦仲,周宣王命为大夫。东周开始,秦襄公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邑有功,赐岐以西地归秦,并封秦为诸侯,秦人进入关中,是为秦国。春秋战国时期,泛指潼关以西地为秦国。公元前年,秦始皇灭齐,统一了全中国,秦作为一个统一的王朝历时15年。因陕西为秦王朝中心,为秦都城所在,称为秦地,故简称陕西省为秦。
秦川
位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现在为渭河平原的代称。作为古地名,最初专指甘肃清水县境的后川河谷地。“川”是地名通名,指河谷川道而言。西周时,孝王将非子封于秦,这个部落以地为名,迅速兴起,后来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大诸侯国之一。秦人沿渭河流域不断东进,多次将其指挥中心东迁,最后在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统一了全中国。这样,秦川随着秦人东进,便将秦岭以北的陕、甘两省渭河流域川地统称为秦川。又因东起潼关,西至天水,东西八百里平川,脂土膏壤,天府之地,故号为八百里秦川。《三国志·诸葛亮传》,“将军(指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即此。
三秦
历史上,三秦的范围和含义曾多次变动过。古三秦指渭河流域和陕西北部。公元前年七月,秦军主帅章邯派人到咸阳向秦二世陈述军情,未被接见,心中不满,项梁起义军的赵将陈余给章邯写信劝其起义,章邯即派人与项羽接洽。漳南、汙水两战,秦军失利,章邯向项羽投降,项羽封他为雍王,以章邯部将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向关西推进。十月,刘邦军先入关中,十二月项羽军随之也来到咸阳。秦亡。由于项羽兵力强大,刘邦暂时被压服。翌年正月,项羽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并分封十八个诸侯王。将刘邦封为汉王,都南郑(今汉中)。为了扼制刘邦,封三个秦朝的降将:章邯为雍王(汙水之战后已封)辖咸阳以西至甘陇,都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至黄河,都栎阳(今阎良区武屯);董翳为翟王,辖上郡(今陕北),都高奴(今延安市),合称三秦。刘邦于南郑就国之后,于八月趁项羽伐齐关中空虚之际,接受韩信“乘机还定三秦,以争夺天下”的建议,暗渡陈仓,平灭了三秦王,占领关中。这是历史上最初的三秦。如《三秦记》所辑为关中的事物。十六国时的前秦、后秦、西秦分别在陕甘立国,亦称其为三秦。近代,三秦为陕西代称。年陕督阎相文自杀遗书:“我本愿救国救民……无颜对三秦老父!”中三秦即指陕西。特别在建国后,由于划分陕西三个不同特点的自然经济区,制定发展经济战略,将关中、陕南、陕北合称为三秦。人们通常说的“三秦大地”、“三秦父老”、“建设三秦”等所指的三秦,即指陕西省。
关中
位于陕西中部。具体范围在历史上变动过多次。最早的含义指周、秦国都所在地,丰镐或咸阳,关中和国中是一个意思。在秦末,公元前年起义军所立的楚怀王曾与诸将约定:谁能打败秦军,“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即指秦都咸阳京畿地带。然而关中亦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时秦故地。所以当刘邦先进入关中后,项羽却封刘邦到南郑。辖巴、蜀、汉中地,诡称“巴、蜀亦关中地也。”《汉书·娄敬传》记载,娄敬劝刘邦建都关中,“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和项羽的说法一致。潘岳《关中记》所谓关中“东自函关,西至陇关”。《史记·贷殖列传》,“关中自t_00AA.jpg雍东至河华”。徐广以为“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俱在关中。”清人《关中胜迹图志》,关中则是陕西省的代名词。民国二年(年)陕西省设关中道,辖陕西中部(包括商县、商雒、柞水共43县)。建国以后,所说的关中专指陕西中部、秦岭以北、渭河流域,是关中平原的简称。关中与陕南、陕北划分为三个各具特点的经济区。“重点发展关中,积极发展陕南、陕北”的陕西经济发展战略所说的关中,即指关中平原。
秦中
秦汉时古地名。其范围与当时狭义的关中同。《史记》田肎劝刘邦:“陛下治秦中。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如淳注曰“时山东人谓关中为秦中。”《汉书·娄敬传》也有“秦中新破”句,唐白居易诗《秦中吟》,均指当时秦都京畿地区。
关内
古代在今西安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之地为关内。含义与关中相同。函谷关以东则相对称为关外。西汉封娄敬为关内侯。唐贞观元年(公元年)置关内道。辖秦岭以北,西至甘肃祖励河流域,北至河套、阴山,东至黄河。
关西
汉唐时古地名。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与关内的含义相近。《汉书·萧何传》王卫尉曰“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可知关西比狭义的关中范围要大。《后汉书·虞诩传》引谣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十六国时所指“关西大姓”杨、姚、罕井、夫蒙等,即氐、羌等族的姓氏,意即秦陇大姓。
关右
同关西。汉唐时称函谷关以西地为关右。古代以西为右故名。三国魏王粲《从军诗》,“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即指关西之地。
霸上
泛指灞河下游两岸今灞桥区辖境,亦专指白鹿原北头今纺织城。霸是武装支配别国的意思。公元前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周赐岐西之地给秦,秦人并未占有霸上。当时关东各国视秦为戎狄,不准参加他们的会盟。经一百多年努力,到秦穆公时,梁山之役大败晋军,秦东进到滋水东岸,筑霸城作为指挥中心,特意改滋水为霸水,以彰霸功,这一带遂称霸上。公元年,刘邦由武关北上到霸上,秦王子婴出降,秦亡。刘邦进入咸阳,约法三章,秩序井然。考虑到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项羽即将到达咸阳,一场争夺秦朝天下的殊死恶战不可避免,因此封存秦朝库廪不动,只由萧何收集了秦政府的图籍档案文书后还军霸上,以观形势变化。由于白鹿原北部,三面环水,居高临下,俯视长安,攻有势,守有据,因此,霸上常为争夺长安的军事要地。唐代霸上亦谓灞头。
汉城、杨家城
位于西安城西北3公里未央区境内。汉城是西汉长安城的简称。杨家城是当地群众至今还保留的一种古代对汉城的俗称。高帝五年(公元前年)刘邦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今山东曹县附近),西都洛阳。五月发生了建都何地的辩论。刘邦的群臣大都是山东人不愿西迁,“争言周王(于洛阳)数百年,秦(都咸阳)只二世即亡,不如都(洛阳)周。”而娄敬、张良、田肎等人则根据当时中原尚群雄割据并不稳定的形势和关中沃野千里、四塞为固、天府之国的地理优点,建议建都关中。刘邦采纳了娄敬等人的建议,即日车驾西都关中。当时尚未提出都名的问题。刘邦到达咸阳后,改咸阳县为长安县(今长安县),定都名为长安。这是因为:由于秦始皇暴政和秦末连年的战争,全国人口锐减,特别在楚汉战争中如娄敬所说:“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哭泣之声未绝,伤痍者未起。”国情民心要求长期安定。另外为了避讳群臣所说“秦都咸阳二世即亡”,故既不居原咸阳宫地,也不用咸阳之名。于是便选择了渭河南秦朝原有的一个乡聚名,命名国都为长安。后人美释为“长治久安”。高帝七年(公元前年)由栎阳迁都长安。惠帝元年(公元前年)才按照各宫殿实际占有区域筑长安城。后历为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西燕、后秦、西魏、北周、隋的都城。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军也建都于此。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至隋开皇二年(公元年)另建新都大兴城,从此汉城包入隋、唐禁苑城中。因汉城凤阙原高二十余丈,历时最长,汉城雅名凤城。因又系隋代故都,至今俗称杨家城。(参见东扬善寨、双凤寨条)
长安
西安古称长安。现为西安的雅称。西安之名即西京和长安的延续。历史上长安有四个不同含义:1.西汉长安城。西汉、新、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西燕、后秦、西魏、北周、隋初的都城。也是绿林、赤眉两个农民起义军的都城。2.唐京长安城。隋开皇二年(公元年)在汉长安城东南另建新都,名大兴城。公元年唐朝开国,改为长安城。3.唐代以后国都东迁,人们习惯将京兆府称为长安,如北宋宋敏求《长安志》便是。又如年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大顺国。4.长安县,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年)与京城长安同置。长安为京城时,为京师赤县,至近代县治才由西安迁往韦曲镇。因我国习惯县治同县名,近年韦曲镇亦有人称长安。
三辅、内史
西周官制已有内史。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灭齐而统一全国,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废除西周以来使国家处于封建割据局面的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后增为四十多郡),郡设郡守,郡下设县,县设县令或县长,均由秦王朝任命。《汉书·地理志》,“秦京师为内史。”颜师古注“秦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区别于诸郡守。”《通鉴·注》,“三十六郡内史其一也。”内史领秦咸阳京畿各县,可考的四十一县,其中有杜县、蓝田、芷阳、丽县、高陵、栎阳、鄠邑等在今西安市内。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年)刘邦取得关中,将内史改为渭南、河上、中地三郡。高帝九年复为内史。景帝二年(公元前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并与主爵中尉(旋改主爵都尉)共治长安城中,所辖皆京畿各县,故合称三辅。《汉书·景帝纪》:“三辅举不如法令者皆上丞相、御史请之。”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年)改左、右内史、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辅黄图》:“长安以东为京兆尹,长陵以北为左冯翊,渭城以西为右扶风,以辅京师,谓之三辅。”辖境为今陕西省中部。东汉建都洛阳后,三辅失去原作用,治所分别迁出长安。后几经更改,但直至唐代仍称这一地区为三辅。
西都
古代,西安作为国都或陪都时,以其地理位置与国家东部设置的国都或陪都相对而被称作西都。西周时都镐京,成王为了加强对东部国土的统治,又在洛地营成周,称为东都,因称镐京为西都。新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王莽建洛阳为东都,称常安(汉长安)为西都。东汉初,刘秀以“西汉宗室”、“复高祖之业”拢络人心,在建都雒阳后,以西汉旧都长安为西都,班固有《西都赋》。唐显庆二年(公元年)武则天定洛阳为东都,大兴土木,营建宫殿,称长安为西都。五代梁开平元年(公元年)建都开封,称为东都,至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年)以京兆府(今西安)为西都(又称西京)。
西京、西京市
历史上西安作为国都或陪都时,以其地理位置与国家东部的国都或陪都相对,称为西京。东汉都雒阳,称东京,将长安称为西京。东汉张衡《西京赋》和西晋葛洪《西京杂记》的西京即指长安。隋炀帝都雒阳称东京,因称大兴城(今西安)为西京。唐显庆二年(公元年)以洛阳为东都,因称长安为西都,又称西京;天宝元年(公元年)定称西京;至德二年(公元年)改称中京(以肃宗驻地凤翔府为西京)。五代唐同光元年(公元年)以魏州为东京,京兆(今西安)为西京。明崇祯十六年(年)九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年4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三〇二次政治会议任命张继为西京筹备委员会主任。同年11日决定设立西京市,为行政院辖市,至5年4月撤销。
京城
唐宋时称唐长安城为京城。指外郭城以内包括宫城、皇城、禁苑城为京城。《新唐书·地理志》称长安城为京城。宋人张礼《游城南记》:“盖京城之南门凡三,东曰启夏,中曰明德,西曰安化……”亦称长安城为京城。《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称唐都城为khumdan,即京城的叙利亚语。京城亦见于公元第七世纪拜占庭历史学家著作及第九世纪阿拉伯旅行家纪录。宋敏求《长安志》京城专指长安的外廓城。
细柳
位于长安县细柳乡府君庙,附近一带称细柳原。秦代称柳中。樊哙曾出蓝田、取柳中。西汉武帝掘昆明池后在此建细柳观,系上林苑中风景地,司马相如《上林赋》有“登龙台,掩细柳”句,即此。细柳的位置古代即有不同说法。《后汉书·地理志》长安县内有细柳聚,注周亚夫所屯处。清毕沅《关中胜迹图志》引距汉代较近的西晋人张揖语:“细柳仓在昆明池南,今有柳市是也。”唐人颜师古指出:“《匈奴传》云:置三将军军长安西细柳、渭北棘门、灞上。此则细柳不在渭北,揖说是也。”《汉书·文帝纪》记,文帝六年(公元前年)将军周亚夫军细柳,文帝曾到细柳营劳军,唐人颜师古注:在“今昆明池南细柳。”文帝身为皇帝到军营不得直入,经通报后方由壁门(非正门)而进;并且在军营内不得乘车驱驰,而按辔徐行;周亚夫不拜,只行了军礼。这些,受到文帝赞誉。成为我国军制史上著名范例。由于长安北有渭水,东西有灞沣,成为天然屏障,历代由南面攻取长安的战例很多,因此细柳、灞上、棘门成为防守长安的鼎足之地。
京兆郡、京兆府
西安古时又称京兆,其前身是西汉三辅中的京兆尹(郡级)官职与政区同名。凡京城内行政事务包括除治贼盗、赌博、酗酒;开辟市场、平衡物价;修浚水渠、官道铺沙栽树、供应薪炭蔬菜等,均由京兆尹负责,相当于首都之长。三国魏始改为京兆郡,官职名太守。历史上京兆郡辖地伸缩变动频繁,大体辖长安,万年、蓝田、新丰、霸陵、杜城等县,大于今西安市所辖范围。到唐开元元年(公元年)改雍州置京兆府。辖北至同官(今铜川市),南至南山,东起渭南,西至武功23县。宋京兆府,在唐京兆府基础上,北面割同官至三原七县另置耀州,东面割渭南、蒲城另置华州。南面却增加秦岭以南的乾祐(今柞水)县。共辖长安、万年等14县。金皇统二年(年)置京兆府路,下辖京兆府及耀、华、乾、同等州。京兆府辖区近似宋。元初仍前制,至元十六年(年)改京兆府为安西路,称为京兆历时一千四百余年。原京兆府的一些设施沿用到清代,如位于马厂子的西北最大的驿站京兆驿,一直沿续到清末。
长安新城、子城
唐长安城的核心是城中之城——宫城和皇城。宫城在北,是皇帝的内宫;皇城在南,是百官衙署。隋初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整个城市布局时,把宫城放到龙首原南第二条全坡处,以示皇帝的至尊,而皇城则在较低处,名为子城,以表从属的地位。唐末,宫城毁为废墟,天祐元年(公元年)镇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京兆尹韩建以皇城为基础重建长安城,以为一方之重镇,名为新城,或沿称子城。韩建所筑新城,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形制未加改变。这就是今日西安城的前身。当时的新城南面即今西安城南墙中、西段,尚留唐代二门,东为安上门(今南门),西为含光门(今含光门)。新城西墙保留了唐顺义门(即今西门)。明洪武七至十一年(—年)扩大西安府城。折除元代的东、北两面城墙,东向外移米,北向外移米,成为今日西安城墙。
陕西路
北宋至道三年(公元年)置。为中央所辖十五路之一。系“陕西”作为省级行政区划名之始。陕西路总管府在京兆府指挥街(今西大街东段北侧社会路口)。辖境相当今陕西和宁夏的长城以南,秦岭以北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甘肃东南部地区。熙宁五年分为永兴军和秦凤二路。陕西一名源于《公羊传·隐公五年》:“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西周“陕”指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或指成周王城郏鄏之西。宋代“陕”指陕州(今河南陕县)。
子午道(荔枝路)
秦汉至明清,为关中通巴蜀要路。由长安直南经沣峪越秦岭,至西乡县东北35公里的子午镇。明清时改道至饶风关。大体为今西(安)万(源)公路北秦岭段,今仍为关中、陕南交通要道。秦代称此道为蚀中,是天文学上正南正北之意。曾于今关石设寨。《战国策》:“张仪曰:秦一军寨。”《汉书·平帝纪》:“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通子午道,因置关。”颜师古注:“子北方,午南方也。言通南北道相当,故谓之子午耳。”此道自古为军事要道。秦亡,刘邦封汉王,即由蚀中到达南郑。三国蜀、魏多次争夺此道。十六国时桓温伐秦,司马勋即率军北出子午道。唐天宝间,杨贵妃因生于蜀,喜食荔枝,取四川涪州鲜荔枝由子午道飞驰送入京城,故又称荔枝路。因沣峪北口峭壁如削,急流迭降,难于攀援,故古代于东侧一小峪(今子午峪)进山。宋景祐三年(年)在子午峪内今喂子坪南置子午关,于谷口置子午镇。
骆谷道(傥骆道)
古代雍、梁要道,以北口骆谷得名。由周至西南骆峪直上秦岭,跨老君岭(一脚踏三县)再由黑河上游与酉水上游低平处穿过秦岭,然后沿傥谷到光道(洋县)。今日此路以为周(至)城(固)公路代替,系关中——陕南要路之一。蜀、魏时,双方争夺的主要通道。蜀延熙二十年(公元年)大将军姜维率兵出骆谷围长安,今骆峪口方形土梁仍名姜维岭。魏正始四年(公元年),魏将曹爽率军六七万入骆谷,蜀将王平只有兵近三百人,据险抵御,魏军因得不到运输粮食,死殆尽。景元四年(公元年)魏镇西将军钟会率兵10万复经此道入川,终于灭了蜀汉。唐武德七年(公元年)于老君岭脊十八盘置骆谷关。贞观四年(公元年)将关移岭南十里今关城子村。当时此路五里一堠、十里一置,并设都督统之。黄巢起义军进入长安,唐僖宗李儇即从此道逃入川汉。因南口经傥谷,又称傥骆道。厚畛子乡老县城村有《傥骆道碑》四通。明代在傥骆道十八盘处置巡检司。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由丰裕镇(今沣峪口)西行经骆谷道至甘南两当,完成迎接中央红军北上的战略使命。
武关道(商山路)
是秦汉至隋唐京城联接国家东、南的交通要道。由蓝田跨越秦岭,到南阳盆地。因通过武关、牧护关、峣(蓝)关,故亦称武关道为秦楚三关古道。东南方人经此路入京求官、赴试、经商,千里跋涉,成败不一,故又称商山名利路。公元前年刘邦率起义军取武关北上,在蛲关大破秦军,促使秦亡,即经此道。隋大业元年(公元年)蓝田关由县城再度移七盘岭。蓝桥驿是隋唐以来重要驿站。早在秦代,刘邦就有避开峣关天险绕蒉山(今王顺山西部)的记载。年考古工作者对武关道栈道遗迹全面考察,古武关道确为两条。南侧一条经牧护关、蓝桥镇至水陆庵,大部为今蓝关镇至黑龙口公路。北侧一条为九间房、张家坪至黑龙口,是今西界公路一段。今日仍为要路。
库谷道
隋唐至明清为关中通金州(今安康)要道。以北端经过库谷得名。是关中、陕南穿越秦岭的五大古道之一。唐代在今库谷东的石门谷试图修筑一条通金州大路,万余人数年未成,后改道库谷。今西木斯南至秦岭脊,栈道、石阶断续可见。唐在西木斯南险处置库谷关。古代筑路和隘守是矛盾的两方面。筑通道路,又需派兵把守。北宋在今柞水北置乾祐关。明清仍在库谷设库谷关。当时商旅成群,库峪上游的西木市是重要歇宿地。
咸宁县
古都西安,历史上长期由咸宁、长安两县东西分治。咸宁县的前身为万年县。西汉时刘邦葬其父于栎阳北原(今阎良区北荆原)称万年陵,因陵置万年县,辖今阎良区一带。北周明帝二年(公元年)省万年入广阳,另分长安、霸城、山北三县地于长安城中别置万年县。开始与长安县同城共治。唐天宝七载(公元年)改为咸宁县,取万国咸宁之义,不久复旧名。北宋宣和七年(年)改为樊川县。金大定二十一年(年)复为咸宁县。至年辛亥革命并入长安县,历时一千四百多年。唐末,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缩建长安城,将咸宁、长安两县城筑在新城东西两侧,形成三城子母拱卫形制。明代将西安府城向东北两面扩大各约三分之一,咸宁县城包入府城之中。咸宁县向为全陕首县,俗称东县。县署遗址在今东县门北侧。
安西府、奉元城
元初,沿唐、宋至金,西安称为京兆府。至元九年(年)元世祖封三子忙哥剌为安西王,镇守这里,改京兆府为安西路总管府。元人骆天骧《类编长安志》首次阐明唐皇城与元安西府关系:他说:“唐帝东迁,城郭萧条,许公韩建去宫城,又去外郭城,重修子城。城外古迹移于内,南闭朱雀门,又闭北延喜门、安福门,北开真武门,为今之安西府也。”清人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中的《西安府释名》说:“本元安西路,明因其义改为府。”安西府是元朝控制西北、西南的军事重镇,安西王所部士卒十五万人。府城东北另有壮丽的安西王宫城。当时曾到过安西府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在《行纪》中说:“这是一个幅员辽阔非常强盛的王国的首府。是许多世袭君王的长驻之地,并且以制造兵器著名。”又说:“这是一个大商业区,以它的制造业闻名遐迩。盛产生丝、金线织物和其它品种丝绸……。这里传统能制造各种军需品,各类食品亦很丰富,并且售价适中。”大德十一年(年)安西王二嗣阿难答在皇位继承斗争中失败而死,王国被废。皇庆元年(年)改安西路为奉元路,奉元路总管府设在今西安社会路西侧,府城称奉元城。据元代李好文《奉元城图》和骆天骧《类编长安志》至少有25条街道可考。奉元路辖五州(州下辖15县)、并直辖长安、咸宁、临潼、盩厔、鄠县、蓝田、高陵等十一县。
西安府
明洪武二年(年)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府城简称西安,是历史的西京和长安的合称。西安的得名有其远近两方面的原因,远因:从西周始有东都成周洛邑,西都宗周丰镐之分。特别是汉、唐的长安城分别又称西京。东汉、三国魏、晋、五代唐均以西京为陪都。西京和长安的交替出现,是西安得名的远因。近因是元代曾称安西路、安西府。清《西安府志·释名》说:“本元安西路,明改府,即安西意。”明代西安府辖6州(州下领县17),并直辖长安、咸宁等14县(共31县),今西安市各县均包括在辖境内。清代,西安府辖长安、咸宁等15县、耀州1州和孝义、宁陕2厅。邻、乾、同、商等州则划出直属于省,今西安市辖境在清西安府范围内。
鹿台戍
位于高陵县马家湾乡马家湾东侧一带。毕沅《关中胜迹图志》:鹿台神,随黄帝征蚩尤有功,人尊为神立鹿台神庙。宋敏求《长安志·高陵》,“鹿台神庙在鹿苑原”。相传,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年)灭东周,俘赧王于泾渭三面环水之地,因名赧王寨。元代,在此置鹿台戍,筑鹿台城。元末,“平章张思道、孔兴脱列据鹿台,各有重兵,以卫奉元。而思道等闻(徐)达兵至,前三日遁。”当时,鹿台戍为奉元城北要塞。
王城、秦王府
位于西安城中心地带。洪武三年(年)朱元璋封其次子朱樉为秦王。利用元代奉元城东北城隅和御史台察院的西南墙建秦王府,朱樉于洪武十一年建成秦王府后就藩西安。秦王府占地仅27.3万平方米,即现省人民政府驻地和新城广场。然而与秦王府配套的萧城却大得多,占地万平方米。萧城墙在秦王府城四周,整个西安为三重城。萧城南墙东起长乐门南侧,西至钟楼东门南侧(今钟楼,明万历十年建。四方四个门洞相通,东通王城。钟楼东门有门两扇,故有四门两扇之说),中有城门二,在大差市为便门,端履门在今端履门街北端。萧城西墙,南起钟楼,北至安远门东侧,中有一门名西华门,在今西华门大街东端。萧城北、东两墙与西安府墙共用。在萧城范围内为秦藩皇族所居,统称王城,俗名皇城。明崇祯十六年(年)三月李自成在襄京称新顺王,九月占领西安,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秦王府为顺王府。翌年正月在此建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满城
位于西安城中心。为钟楼东北至城墙东北隅广阔的方形地区,即明秦王府萧城以内范围。清代改名八旗驻防城,系满人贵族居住区,俗称满城。清嘉庆《咸宁县志》卷一:“顺治二年(年)分城内东北隅地,自钟楼东至长乐门南,北至安远门东,因明秦府旧基筑八旗驻防城。门四:西南曰钟楼;钟楼北曰西华,又北曰新城,钟楼东曰端履。”比明代多了一个新城门(今后宰门西端)。明代华丽的秦王府,明末是李自成大顺国的中心,清人入西安后将其拆毁,不留一物,改为八旗练兵教场,以明其志。门前原有明嘉靖三十八年(9年)所铸铜狮一对,移往城隍庙(今在碑林门前)。一块称作贵妃石的太湖石亦移出(今在革命公园南门内)。年10月22日即武昌辛亥革命起义后第十二天,新军攻入满城,西安光复。民国初,张凤翙督陕,拆除满城,修筑了东大街和北大街。
白鹿原、首阳山
位于西安东南10公里灞桥、长安、蓝田三区县边界一带。为东西宽9公里、南北长26公里的台塬。《三辅黄图》说“昔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汉武帝于此建宫”,即鼎湖宫。遗址在白鹿原南部焦岱镇鼎湖中学,可见汉代白鹿原亦名首阳山。白鹿原中部的伯坊村有唐代前所建伯夷庙,《通t_00AA.jpg》引古籍:流落在西周的孤独国人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在武王出发伐商时“扣马而谏”,劝武王不要伐纣,由于武王伐商很得民心,伯夷叔齐二人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后人于此建祠。即指白鹿原。现当地人仍称首阳山,也讹称寿阳山,西安市民政局在原西边建寿阳山公墓。至于白鹿原之名,因古代多白鹿(麋,见迷村条)得名,西周时已有此名。《三秦记》说周平王东迁见白鹿因此得名。
铜人原
位于灞桥镇东至斜口镇间的台源地。《关中记》说:“秦为铜人十三,董卓坏以为钱,余二枚,魏明帝欲徙诣洛,载到霸城重不可致,今在霸城大道南。铜人即金狄也。”秦始皇收缴原六国和民间兵器,铸成十二个各重千石的铜人,立于阿房宫前殿前面,原为国家安全,然而客观上促进了关东铜兵器转化为铁兵器过程。三国魏明帝欲将王莽毁而铸钱剩下的两枚运抵洛阳,运至霸城,重不可致,搁浅在这里。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时铜人尚在。后来苻坚徙入长安销毁。由此可知霸城在灞河之东。
乐游原
位于大雁塔以东北至铁炉庙村的条状台源,因人工建筑大部平毁。重建的青龙寺仍在原上。早在秦汉时,这一带就是宜春苑游览地,汉宣帝至此“乐不思归”,后在此置乐游庙,原以庙名。因地势兀高,人们常来此登高望远,一览京城景色。李商隐《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东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众多的描绘乐游原的名篇。在西安市境内与乐游原平行东北—西南向的条状台原尚有奉政原、鹿苑原、龙首原、郿坞岭(唐代马邬原)等。近年来发现对建筑物危害甚大的地裂隙走向多与这些原平行,说明这些原的形成与渭河地堑及秦岭、骊山造山运动有关。
①近代学者研究,《禹贡》可能是战国时作品。而《两周金文辞大系》春秋齐灵公《叔夷钟铭》载:“伊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土。”伊小臣指亳商时伊尹,已有九州之说。
②《淮南子》曰:“鲧作城”。《吴越春秋》:“鲧作城以为君。”朱熹《诗经·崇墉注》:“崇,国名,在今京兆府鄠县。”
③《竹书纪年》:“帝辛三十六年西伯使世子发营镐。”
④宋敏求《长安志·咸阳县》:“咸阳县本周王季(按:即周文王之父季历)所都,秦旧县也。”
来源:陕西省地情网
山西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